您当前位置:97616旅游网 >> 旅游景点 >> 安徽旅游景点 >> 歙县棠樾牌坊群

歙县棠樾牌坊群,歙县棠樾牌坊群在哪里,歙县棠樾牌坊群在哪个省

    就去旅游网  最近更新:2023-08-19 17:35  浏览次数:

歙县棠樾牌坊群在哪里?歙县棠樾牌坊群属于哪个省哪个市?歙县棠樾牌坊群在哪个省?

歙县棠樾牌坊群旅游,歙县棠樾牌坊群在哪里,怎么走?

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黄山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

整座牌坊典雅厚重

慈孝里坊硅表宋未处士鲍宗岩、鲍寿孙父子,建于1501年,1777年重修。坊阔8.57米,进深2.53米,高9.60米。明间额枋较低,平板枋以上为枋木结构的一排斗拱支撑挑檐。明间二柱不通头。垫拱板朴质无华,加固了挑檐的基础,厚重相宜。鲍象贤尚书坊雄表兵部左侍郎鲍象贤,建于明天启年间。四座清坊为鲍文龄妻节孝坊、鲍漱芳父子乐善好施坊、鲍父渊节孝坊、鲍运昌孝子坊。四座坊均为冲天柱式,结构类似,大小枋额都不加纹饰,惟挑檐下的拱板,镂刻有花纹图案。月梁上的绦环与雀替也相应雕刻有精致的纹样。粗大的梁柱平琢浑磨,不事雕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歙县棠樾牌坊群
歙县棠樾牌坊群
 
皖南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 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风光秀美

古牌坊周围伴以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古亭阁、在广阔的田园风光、秀丽的山光水色映照下,使棠樾牌坊群成为天然的影视基地。《红楼梦》,《烟锁重楼》等三十多部影视名剧在此拍摄。
 
在歙县西乡,距歙县城12华里有村曰“棠樾”,棠樾村明清时外出行商的人颇多,有的成为世袭的官商门第,“上交天子”,“藏镪百万”。他们出巨资在棠樾故里,修造了一系列以巩固宗法制度为目的的建筑物,牌坊群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在棠樾村东端甬道上,井然有序志地屹立着七座牌坊,拔地而起,古朴典雅,蔚为壮观,自然地构成牌坊群,使参观者叹为观止。 追溯一下歙县的历史,正如《安徽通志》记载的,歙县“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给四方”,这是历史上形成徽商的原因。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他们在挥霍享乐之余,“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并在一定程度上资助亲友,养老恤贫,以及从事修桥补路等公益事业。棠樾牌坊群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传承忠孝节义伦理道德 勾勒徽州文化

牌坊,是历史授予黄山的勋音。历史上,黄山(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诞生过李廷、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淡;尤其是在这程朱理学的故乡,妇女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至深,出现过一大批以《儒林外我》中王三姑娘为代表的节妇烈女。旧时代为旌表这些“忠孝节义”的“优秀”人物,黄山市各地都建有大量的牌坊。这些历史的陈迹虽屡遭破坏、至今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着。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明清时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建筑风格浑然一体,虽然时间 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气宇轩昂。到了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也日臻完善。建筑专家们认为: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价值。

古牌坊

  在棠樾村头,坐落着7座气势恢弘的古牌坊。这些牌坊按照“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述说着几百年来这座村庄的兴衰。这些造型精美的石坊和村中的男祠,女祠已是黄山市的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为朝庭兴旺作出的“杰出贡献”,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庭。

明坊3座是:慈孝里坊,鲍灿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前二坊为卷草型纹头脊式,后一坊为冲天柱式,3坊都是4柱3间3楼。慈孝里坊上面镌刻“御制”、“慈孝里”字样,是旌表棠樾人鲍寿孙和他的父亲,即“父慈子孝”的牌坊。该坊通面阔8.57米,进深2.53米,高9.60米。整个牌坊典雅古朴而厚重。明3坊其结构、规格基本相同,只是雕刻内容从粗犷简单的花卉到精致繁缛的鸟兽,有所不同。

 
  清坊4座是:鲍文龄妻节孝坊,鲍漱芳乐善好施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4坊都是冲天柱式,结构类似,但雕刻比明坊精致。内容有婀娜多姿的花卉虫鱼,栩栩如生的狮子、仙鹤,以及牡丹瑞云等吉祥喜庆之类。如通面阔11.82米,进深2.58米,高11.70米,最迟建造的“乐善好施”坊,其额枋、拱板、月梁等也都相应雕刻花纹图案,粗大的梁柱,精美的纹饰,气势益显轩昂。
 
  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理的概貌。其中一座明代牌坊,横匾上镌刻“御制慈孝里”几个大字,为皇帝表彰徽商鲍寿逊父子而建。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又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输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在歙县众多的牌坊之中,这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屡屡可见。
 
  第一座麻石牌坊: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50余年。牌坊四柱落墩,古朴雄伟,在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圣旨”两字镶在其中,横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狮一对,英武异常。据介绍,被皇帝表彰的鲍灿,一生并未做过官,因教育子孙有方,其孙又在捍卫明室江山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被皇帝“荣封三代”,特为其祖立坊。
 
  第二座牌坊: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慈孝里”牌坊,乃皇帝亲批“御制”,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见一斑。牌坊上铭刻的“慈孝诗”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第三、四、五座牌坊:分别是“立节完孤”牌坊、“乐善好施”牌坊、“节劲三冬”牌坊等,一座一座都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节劲三冬”坊是为一位继母所建。据说这位继母在夫亡之后,历尽妇道,把前妻之子重于亲生,年老之后倾其家产,为亡夫维修祖坟。这一举动感动了当地官员,打破“孔孟之道”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在牌坊额上“节劲三冬”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歙县棠樾青石牌坊群,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一座一座直冲云霄,一座座精心设计和施工,一座又一座经官批御审,历代统治者用这一特殊方式来表彰那些在社会中有“贡献”的人,这足以证明历代都极为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些不仅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也留下了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等许多方面的财富。
 
  棠樾牌坊群雄伟壮观,全国罕见,1981年9月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牌坊群旁有两座祠堂,一为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另一为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的生动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进祠堂”的旧例,为国内罕见。
 
  皖南歙县,被誉为“牌坊之乡”,据史料记载,歙县历代共建牌坊250多座,现存牌坊82座。它们或跨街而立,或矗立于村头,或建于祠堂、民宅之前,作为门坊。棠樾牌坊群,是安徽省现存最大、保存完好的一处牌坊群。古人建造它,其作用无非是维护封建社会的“忠孝节义”思想。由于这些牌坊建筑气势宏大、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又与相邻的鲍氏男祠、女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且与黄山风景区自然景观形成珠联璧合的人文旅游格局,因此,前往观光游览的宾客,无不赞美叫绝,流连忘返。
 
  1996年11月,棠樾牌坊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宝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黄山市“十佳”旅游景点。
 

地理位置

  棠樾牌坊群位于歙县富碣乡棠樾村东大道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是皖南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 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历史背景

  牌坊是历史授予黄山的勋章。历史上,黄山(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诞生过李廷珪、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谈;尤其是在这 程朱理学的故乡,妇女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至深,出现过一大批以《儒林外史》中王三姑娘为代表的节妇烈女。旧时代为旌表这些“忠孝节义”的“优秀”人物,黄山市各地都建有大量的牌坊。这些历史的陈迹虽屡遭破坏,至今却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着。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理的概貌。其中一座明代牌坊,横匾上镌刻“御制慈孝里”几个大字,为皇帝表彰徽商鲍寿逊父子而建。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又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输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在歙县众多的牌坊之中,这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屡屡可见。

旅游景点

鲍灿孝行坊

  建于明嘉靖(1552—1567)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显得颇为英武。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据《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
 
  据说棠樾的孝子特别多,甚至可以说鲍氏家族是靠“孝”繁衍壮大起来的。这与历代帝王都把“孝道”当作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思想分不开。

慈孝里坊

  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

  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据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在徽州这个程朱理学的故乡,女性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尤深,出现过一大批像《儒林外史》中的王三姑娘那样、“自愿”殉夫的节妇烈女。

乐善好施坊

  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1年)。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濑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想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便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

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据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著名的书法家。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
 
  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的官员,遂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鲍逢昌孝子坊

  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

鲍象贤尚书坊

  明天启二年(1622年)建,旌表他镇守云南山东有功。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

地方美食

绩溪菜糕

  间的水碓或石臼上捣碎,再用细细的铜细筛筛出,加工成米粉,晒干贮藏起来。食时将糯米粉盛放在木盆内,加入适量水和微量酒酿,然后搅拌成浆糊状,让其发酵,并保持一定的温度。当糯米粉糊发酵成蜂窝状时,遂按甜、咸两种蒸糕味道配料。甜蒸糕在糯米粉糊内拌入若干白糖、小红枣及红绿丝即可;咸蒸糕则将事先炒熟的豇豆干丁、豆腐干丁和瘦猪肉丁拌入糯米糊中。配好料倒入蒸笼内,厚度均约一公分。蒸糕时,将蒸笼一屉一屉地叠放在锅内,盖好锅盖后,温火先烧四五分钟,旋即转旺火烧10来分钟,等锅内蒸气上顶数分钟后,再用温火烧若干分钟,锅内散发出特有的香味,蒸糕便成了。

冻米糖

  春节前,农村家家切糖,即制作“冻米糖”。传说此俗已流传了近千年,至今仍兴盛不衰。“冻米糖”是将上乘糯米蒸熟后放在露天晒、冻,然后下锅炒,使之膨化,再拌和白糖、饴糖做成。用刀切成一片片痕印,食用时手可分片。“冻米糖”还可加上红、绿米和桂花、芝麻、桔片米等天然香料,形成色、香、味俱全的糕点。

“杜”字虾米豆腐干

  “休宁风味小吃。万安“杜”字商标虾米豆腐干,颇负盛名。杜家豆腐店的虾米豆腐干,以用料独特,制作精细,配方讲究,色香味俱佳而著称。

青精饭

  又称乌饭。《新安志》“南烛”条载:“丛生春晚,苗叶红赤,照耀山谷。道家用以馏饭,故又谓之青精饭。”南烛即乌饭树,属杜鹃科常绿灌木,叶草质,椭圆状卵形,新叶鲜红,老叶深绿;总状花序腋生,花冠白色;浆果球形,成熟时紫黑色,初夏徽州人采摘乌饭树嫩叶(也可用茎、果),洗净后捣烂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和少量的明矾,稍加热,滤出汁液。将 糯米洗净浸泡于该汁液中着色,约经半天取出,煮成熟饭,乌亮喷香。有的在饭内添加少许火腿片,其味更佳。吃乌饭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日,有“四月八,吃乌饭”之俗。相传古时江南有一名叫傅相的员外,夫人刘氏中年生一子,取名萝卜。后来父子双双出家,刘氏因思夫念子染成重病,一日在妻弟刘五的劝说下,破戒开荤,触怒阎罗天子,遂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沦入饿鬼道。其子生性至孝,在地藏菩萨的相助下,常去为母送饭。儿子每次送饭都被饿死鬼抢走,母亲仍挨饿。后来儿子发现山上有一种树叶能将白米染成黑饭,且味道更好,就试煮了一次送到地狱,饿鬼发现饭是黑色的,均不敢吃,此后刘氏就再没有饿过肚子,这天恰好为四月初八日。后来人们为防自己死后饭被饿鬼抢食,就在四月初八这天吃起了乌饭。

棠樾牌坊群旅游点\
  1、 鲍灿孝行坊   建于明嘉靖(1552—1567)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显得颇为英武。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据《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   据说棠樾的孝子特别多,甚至可以说鲍氏家族是靠“孝”繁衍壮大起来的。这与历代帝王都把“孝道”当作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思想分不开。   2、 慈孝里坊   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3、 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   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据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在徽州这个程朱理学的故乡,女性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尤深,出现过一大批像《儒林外史》中的王三姑娘那样、“自愿”殉夫的节妇烈女。   4、 乐善好施坊   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1年)。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濑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想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便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   5、 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据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著名的书法家。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   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的官员,遂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6、 鲍逢昌孝子坊   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   7、 鲍象贤尚书坊   明天启二年(1622年)建,旌表他镇守云南、山东有功。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

地理交通

  1、从县城往屯溪的中巴到郑村路口下车,然后搭乘“三轮车”再走5分钟即到。从县城直接叫“三轮车”去,单程10-15元。
 
  2、在歙县乘公交车4路直接到达,底站即为牌坊群,车票2元
 

预定须知

  ①景区开放时间:7:30~17:30。
 
  ②儿童身高1.1米以下免票,1.1-1.4米之间购儿童票。
 
  ③半票对象为儿童、60以上老人、现役军人

更多湖南旅游国内旅游长沙旅游长沙到张家界旅游长沙到凤凰古城旅游长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网!请继续关注与支持(97616旅游网http://www.97616.net/

http://www.97616.net/vjingdian_1115.html

歙县棠樾牌坊群在哪里?歙县棠樾牌坊群属于哪个省?歙县棠樾牌坊群在哪个省?

上一篇:歙县西园
下一篇:歙县鲍家花园

相关歙县棠樾牌坊群,歙县棠樾牌坊群在哪里,歙县棠樾牌坊群属于哪个省?歙县棠樾牌坊群在哪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