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97616旅游网 >> 旅游景点 >> 陕西旅游景点 >> 黄帝陵

黄帝陵,黄帝陵在哪里,黄帝陵在哪个省

    就去旅游网  最近更新:2023-07-27 17:51  浏览次数:

黄帝陵在哪里?黄帝陵属于哪个省哪个市?黄帝陵在哪个省?

黄帝陵旅游,黄帝陵在哪里,怎么走?

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 ,位于陕西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陵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

黄帝陵简介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因位于延安黄陵县城北约0.5公里的桥山之上,故又称桥陵。是国务院公布保护的第1号古墓葬。古墓葬分类第一号,堪称“华夏第一陵”,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抒发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合力的圣地;***侨胞将其誉为“东方的麦加”。黄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开创者,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敬仰和爱戴的人文始祖。

陕西黄帝陵图片

黄帝陵图片

自春秋起就举行官方祭祀活动,特别是秦汉以来,这里已成为官方祭祀的场所。1944年,因黄帝陵在陕西省中部县,经国民政府批准将中部县改为黄陵县。新中国建立后,每逢清明节、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国家大典。庙内碑廊珍藏古今石碑百余通,其中历代皇帝亲自颁发的御制祝文,名人政要亲笔题写的碑文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台湾光复纪念碑”等无不彰显着黄帝陵无以伦比的特殊地位。

汉司马迁《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桥山黄帝陵相传创自汉代,唐太宗大历中期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令移建于今址。元至正,明天启、崇祯,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叠有重修,均有碑记载或录于县志中。因黄帝为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祖,一直到今均逐年谒陵纪念。

桥山因山形像桥,故以得名。山上古柏参天,山环水抱,景色宜人,曾有桥山黄陵八景之称: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雪、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轩辕古庙。桥山,面积333公顷。6万株古柏参天遍野,长青不凋。黄帝陵就在桥山之巅。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碑称“汉武仙台”,传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 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3字,系1958年郭沫若所书。

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

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 “黄帝陵”碑石。

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黄帝陵景区山环水绕,景致宜人。桥山古柏端庄清翠,现有千年古柏81600余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林;“轩辕手植柏”高大挺拔,为黄帝亲手所植;庙前湖波荡漾、沮水微澜,庙内古柏参天、建筑巍峨,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一脉相承。

黄帝陵景区已连续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先进单位”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认定和荣誉称号;是中国著名的祭祖文化之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

黄帝陵主要景观

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

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

黄帝陵标识碑

位于黄帝陵印池广场前,于2017年3月16日落成。标识碑正面雕刻的黄帝陵标识,圆形背景源自中华文化“天圆”的传统理念,虚实相间体现时空转换,圆形下方的大地和如意祥云图案,寓意黄帝开创的中华文明根植厚土、造福华夏。 黄帝陵标识碑的设计和制作,以毛泽东主席委托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为标识的主要素,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概念,确立了黄帝陵在中华文明史上崇高的地位与尊严。标识碑总高4.5米,寓意九五之尊及五湖四海对始祖黄帝的敬仰。

轩辕广场

轩辕广场位于景区最南端,是一座宽阔的不对称半圆型广场,总面积一万平方米,地面用直径0.5米一0.6米的5000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印池

轩辕广场北,是一条蜿蜒的河流——沮河,沮河古称“姬水”,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而姓姬。又传说这条河原名“祖河”,当黄帝被召要“御龙飞升”回天宫时,群臣先民依依不舍,眼泪哗哗地从桥山之巅淌流下来,全部流入了“祖河”。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考虑到“祖河”既然是黄帝先民眼泪形成的,不如改为“泪河”,再后来,为了让该河的名字既能代表先民们的眼泪,又能代表“祖河”,就将河名改成了“沮河”。桥山与印台山之间的这段沮河,因在印台山下,故又称为“印池”,其寓意为黄帝用印之水,传说黄帝总在此淘洗玉玺大印,对面即为黄帝置印的印台山。印池占地300余亩,水域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总蓄水量46万立方米,再现出“沮水秋风”、“桥山夜月”的自然景观,也使黄帝陵山环水绕。

轩辕桥

印池之上,横跨着一座通往北岸轩辕庙的轩辕桥。轩辕桥为仿灞河古礅梁桥,全长66米,宽8.6米,高6.15米,共九跨。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桥体全部采用花岗岩,每根石梁长5.71米,重10吨,由121根石梁铺砌而成,给人以粗犷、古朴、厚重的视觉效果。

桥北广场

轩辕桥的北端即桥北广场,与轩辕庙的龙尾道相连接,面积1584平方米,地面用花岗岩铺砌。广场上耸立着四根高4.8米的花岗岩望柱,既烘托了庙前的庄严气氛,也是黄帝陵庙前区的标志之一。

龙尾道

轩辕庙前的龙尾道,共设95级石质台阶,经五个踏步组逐级登高,寓意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

山门

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位于轩辕庙中轴线上,为仿汉风格的石质建筑,建筑面积224平方米,五开间布局,4.8米高的18根柱子为花岗岩整条石。庙门台基比庙前广场高出2.72米。庙门正上方石匾“轩辕庙”匾,为蒋鼎文先生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

黄帝手植柏

轩辕庙山门内西侧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即著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余年,相传此树为轩辕黄帝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又称“轩辕柏”。柏树枝干苍劲挺拔,树叶青翠,主干略向南倾斜。树高19米,胸径11米,其冠如盖,其势巍峨。《国书集成》记载:“中部县有轩辕柏,在轩辕庙。考之杂记,乃黄帝手植物,围二丈四尺,高可凌霄。”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书:“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 黄帝手植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考察了27个国家的柏树后,认为唯有黄帝手植柏最粗壮、最古老,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 。1998年12月9日,“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将黄帝手植柏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世人誉之为“世界柏树之冠”。

诚心亭

沿中轴线北行即到诚心亭,原称过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面积约85平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 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碑亭

诚心亭北为碑亭。其形式与诚心亭相仿,面积较之略大,中间仍为过亭,东西两侧有砖墙。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施灰布板瓦、筒瓦,枋额间施旋子彩绘。碑亭面南柱子上有一幅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 1987年以前,碑亭存放碑石47通,1988年将大部碑石迁至轩辕庙内东侧的碑廊。 碑亭是重要石碑陈放亭,亭内现存石碑四通。西侧二通,前边一通是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时,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后面一通是邓小平为黄帝陵的题词碑,碑上刻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署名邓小平,时间是1988年。碑身高3米,宽0.9米,厚约0.3米。 东侧二通,前边一通是孙中山先生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黄帝赞”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后边一通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1942年冬为桥陵改称黄帝陵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此碑原立于黄帝陵墓之前,解放后被郭沫若题字碑代替,现存石碑为重刻碑。 港、澳、台祭文碑 碑亭西前方,矗立着四块石碑: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黄陵谒祖祭文碑。

汉武挂甲柏

黄帝脚印石旁,有一棵汉武挂甲柏,又称将军柏,志载:“汉武帝征朔方还,挂甲于此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似有断钉在内,是群柏之中最为奇特的一株。特别是每年清明节前,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结为球状,经阳光反射尤为壮观,吸引着各地前来谒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节一过,柏液中断,古柏从枝到杆又恢复了原来密密麻麻的甲痕。

人文初祖大殿

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庙院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庙院中心。重建于明朝,1959年曾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人文初祖大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大殿屋顶为歇山顶,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檐下的栏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两侧与两侧背面、内梁等处的彩绘,均精致华丽。正殿门楣上悬挂有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大匾,字体铁画银勾,刚中藏秀。

轩辕黄帝浮雕像

大殿正中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巨大的石刻轩辕黄帝浮雕像。这尊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东汉恒帝建和元年(147年)建于山东济宁嘉祥的武梁祠黄帝石像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适当融入现代审美理念放大刻制而成。 黄帝浮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陕西富平墨玉,高3.6米,宽3.3米,重11吨。浮雕轩辕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神龛四周的图案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神龛与轩辕黄帝浮雕像都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二先生于1987年清明节专程前来祭陵时,捐款8万人民币制作的。

碑廊

轩辕庙山门至人文初祖大殿的中轴线东西两边,有两条长长的碑廊,碑廊按汉代建筑风格设计。 碑廊将黄帝陵历代保存的石碑按时代先后和内容类别有序排列,西侧碑廊自北向南依次陈列自宋至清末的56通祭祖和记事古碑,东侧碑廊内自南向北依次陈列党和国家领导人、现代书法家赞颂黄帝功德的碑文和为整修黄帝陵工程做出贡献的功德碑。

祭祀广场

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万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可容纳5000人举行祭祀活动。广场地面为花岗岩石铺就,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阙,阙前台上摆放着八尊青铜铸鸿叔簋(guǐ);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高2米的青铜铸牛鼎和代表56个民族的56面龙旗。此外,东面还有一口龙魂大钟,西面则立一面龙威大鼓。整个祭祀大院,庄严肃穆,威风凛然。

龙魂大钟

“龙魂”大钟是用于公祭轩辕黄帝陵的礼器,设计将兼顾礼乐钟之外形、庙堂钟之音响和时代之风采。钟体全高3.8米,口颈2.456米,重13吨。 “龙魂”大钟以陕西周原出土的周代铜钟为主型,以汉代画像黄帝功德为主图案,以周原出土的龙凤玉饰和祥云纹为底饰,钟纽为双凤耸立,两侧以双龙为扉棱,钟面正中心为篆体“龙魂”二字。钟的整体造型庄重凝练,独特精美,表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体现钟铭盛世、龙凤呈祥、天人合一的意蕴。

龙威大鼓

龙威大鼓重750公斤,鼓面直径2.5米,鼓帮直径2.7米,鼓高1.5米,与龙魂大钟相得益彰,显得威风八面。

轩辕殿

祭祀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巍巍矗立着轩辕殿。功能性设施都建在隐蔽处,环境得以净化。殿区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匾额。 轩辕殿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圆形石柱围合成40米X40米的长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履巨型覆斗屋顶,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是庙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沉长的屋檐、硕大的斗拱、简洁而古朴的屋脊,使整座建筑显得宏伟而庄严,具有古汉风格。屋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约“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整个轩辕殿设计取“天圆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阳光雨露,象征着中华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黄帝石刻像伫立在殿内上方。

轩辕黄帝像

轩辕殿内中央偏北处,竖一高大花岗岩石碑——轩辕黄帝像石碑。石碑总高7.6米,基座宽5.68米,厚3.48米,正面和背面两块巨型石料各重约16吨。其造型特点既像传统的祖宗牌位,又似传统陵墓前的石碑,同时又如一座古朴的神龛,按照传统文化观念,名曰“神主”。 石碑正面刻轩辕黄帝像,此像与人文初祖殿的黄帝像一样,高3.9米,宽2.6米,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法加工而成,由16块青灰花岗岩巨型料石构成甲骨文的“祖”字形,呈现出严谨朴素、重拙写实的古汉风韵。

世纪柏

轩辕庙西侧,有公路通往桥山,可以步行上山,也可乘坐景区交通车上山。 山腰有一棵“中华世纪柏”。 “中华世纪柏”栽植于庚辰年二月初二(2000年3月7日)黄帝诞辰日,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象征,它采集34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具有代表区域特点的黄土培植,掬黄河、长江入海口之水浇灌,表达了所有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仰慕、缅怀和对新世纪的祈福。

泰山五彩石 在“中华世纪柏”旁,矗立着重达15吨的泰山五彩石,由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华人艺术家陈瑞献先生撰文书写的《庚辰黄帝圣诞志》被镌刻其上,以石铭记先祖恩德,喻意神州社稷稳如泰山,中华儿女兴帮治世的责任重于泰山。 [44]

陵道

从“中华世纪柏”开始,一条步道通往山顶的黄帝陵。 陵道和神道是进入陵区的重要通道,沿山体采用形断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修筑。道路总长455米,其中陵道260米,神道195米,宽均为5米,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共277个台阶。

龙角柏

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桥山山丰土厚,林木茂密,古柏覆盖面积为89.1公顷,计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桥山古柏不仅数量多、树龄长,品种也较为齐全,以侧柏为主,还有扁柏、圆柏、刺柏等。 龙角柏,又称“麻花柏”,因处于黄帝陵“盘龙岗”龙头上方,对称各一株,形如龙角而得名。

天鼋神慧

登陵道途中建有黄帝陵的守护神天鼋神慧。传说,天鼋是华夏族古老的图腾,是一种神异的龙,背有“河图”,知天地鬼神世间万物之兴衰,具有神秘先知。黄帝在昆仑山遇神龙天鼋,名谓“白泽”,封其为守护神,是智慧力量和王权的象征。据说,用“河图”可以祈求幸福,抚摸龙角可以避邪消灾。

下马碑

距黄帝陵约200米的神道旁,树立着一座明朝嘉靖年间树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 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行至此处,均下马下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现代人虽不骑马坐轿,多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园,亦须恭敬肃然;乘车上山者,同样也须在此下车,以示敬意。

文保碑

1961年3月4日,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陵园

神道尽头便是陵区。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 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

汉武仙台

东门进入陵园,左侧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 汉武仙台或称汉武祈仙台,《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帝刘彻勒兵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以土堆成,翠柏围之。后人因此称此台为祈仙台。 《中部县志》也载: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汉武仙台下围120米,上围22.5米,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四围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民间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

棂星门

穿过汉武仙台旁的棂星门,登上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

祭亭

黄帝陵冢前为祭亭,亭宽10米,深6.15米,建筑形式为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前置放供桌、祭器与各种供品等,亭中置一高大石碑,碑高4.3米,宽1.2米,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为郭沫若受毛泽东嘱托,于1958年5月手书。祭亭由八根柱子支撑,上部四角卷起处系有风铃,微风起时,风铃齐鸣。亭柱上有两幅楹联,一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一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祭亭地面铺以花岗岩石,纯净清亮,素朴庄重。从古至今,每年的清明、重阳祭祀大典,多在这里举行,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追思先祖功德,抒发民族情感的重要场所。 黄帝陵前还立有一块石碑,位于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后,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轩辕黄帝在此乘龙升天时,人们不舍得他离开,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陵前原来还有一块古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是清陕西巡抚毕沅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立,但现已佚失。

黄帝陵冢

黄帝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西北面东南,高3.5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 陵冢为土冢,扁球状,高3.5米,直径为16米,周长48米,有砖墙围护。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

龙驭阁

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北,海拔高程994米,是黄帝陵陵区的最高点。建筑形式取材于汉代阁楼,造形具有仿木构筑特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石贴面建筑。阁高五层约20米,为4.2米×4.2米的方形,建筑面积160平方米,阁正南面书汉隶“龙驭阁”三个大字。阁内墙壁上,有12幅中展示黄帝功德的主题绘画,分别是《黄帝诞生》、《部落崛起》、《赐姓建宗》、《修德振兵》、《造舟楫、兴医药》、《播五谷、务农桑、制衣冠》、《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桥山龙驭》、《人文初祖》等,从黄帝诞生到驭龙升天,通过这些绘画,可以让人进一步了解黄帝众多的发明创造和卓著功绩。

更多湖南旅游国内旅游长沙旅游长沙到张家界旅游长沙到凤凰古城旅游长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网!请继续关注与支持(97616旅游网http://www.97616.net/

http://www.97616.net/vjingdian_704.html

黄帝陵在哪里?黄帝陵属于哪个省?黄帝陵在哪个省?

上一篇:秦陵地宫
下一篇:轩辕庙

相关黄帝陵,黄帝陵在哪里,黄帝陵属于哪个省?黄帝陵在哪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