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97616旅游网 >> 旅游景点 >> 浙江旅游景点 >> 杭州灵隐寺

杭州灵隐寺,杭州灵隐寺在哪里,杭州灵隐寺在哪个省

    就去旅游网  最近更新:2023-11-19 10:23  浏览次数:

杭州灵隐寺在哪里?杭州灵隐寺属于哪个省哪个市?杭州灵隐寺在哪个省?

杭州灵隐寺旅游,杭州灵隐寺在哪里,怎么走?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叔崇信佛教,广建寺宇,当时灵隐寺规模宏大,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北宋时,有人品第江南诸寺,气象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

杭州灵隐寺简介

灵隐寺( Lingyin Temple),江南著名古刹之一。杭州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地处杭州西湖以西灵隐山麓,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杭州灵隐寺
杭州灵隐寺

又传灵隐寺原来叫“灵鹰寺”。始建于唐初。相传1400多年以前,今秦岭湾门前,有一座笔架山,笔架山左侧,是块凤凰朝阳地。原先这里荆棘纵横,荒无人烟。后有一吴姓僧人在山后住,打柴种地为生。一天,僧人在笔架山丛林打柴,因为天热,将道袍脱下,挂在树枝上,又去忙活。忽然,一只大雁凌空而下,将袍叼走,向南飞去,至灵隐寺落下。吴僧望空向南一路追来,但见此处绿树森森,翠柳成荫。绿影婆娑间,一岭土坨南头北尾;前饮碧水绿荷,后交浮菱青湖;左右两侧隆起两扇翼状土丘;整个地貌有如巨鹰卧地。吴僧人感悟为神灵指点,遂于此焚香祷告,搭棚立寺,故名“灵鹰寺”。   

杭州灵隐寺
杭州灵隐寺

从此,灵鹰寺香火兴旺,庙宇初具规模。传至碧钵和尚时,寺内有僧人一百多人,耕地两百多亩,牛十余头,水井十多口,影响到上五府、下八县。唐朝贞观年间,有一天,碧钵大师在寺内说法,大将军尉迟恭受朝廷委派前来平叛剿匪,路过此寺,见寺庙巍峨庄严,井井有条,特进庙朝拜神圣,祈祷此去如能平妖剿匪,定禀告皇上拨款重修庙宇。尉迟恭果然一举平息叛乱。班师回朝后,尉迟恭元帅立即禀奏皇上。大唐天子李世民准奏,还钦命灵鹰寺改为灵隐寺。

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初具雏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池鱼之灾,寺毁僧散。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灵隐寺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宋宁宗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南巡时,赐灵隐为“云林禅寺”。 新中国成立后,灵隐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于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杭州灵隐寺地理位置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路法云弄1号

灵隐寺取“仙灵所隐”之意,光听名字便知其隐于山林,环境清幽。 灵隐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通常认为也属于西湖景区。灵隐寺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两峰挟峙,林木耸秀由来,深山古寺,云烟万状,是一处古朴幽静、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

杭州灵隐寺人文历史

灵隐寺的创建,颇具传奇色彩。印度僧人慧理从中原云游入浙,登临灵隐山时,见山中一峰似曾相识,说:此乃天竺灵鹫山一小峰,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在飞来峰下卓锡建寺,连建五刹:灵隐、灵山灵峰、永福、下天竺(另有一说为:灵鹫、灵隐、灵山、灵峰、灵顺)。除灵隐之外,其他四寺或废或更,均已不存。寺院初创之际,佛法不盛,一切禅林规制,仪具雏形、僧不甚众,游客清淡,香火寂寥。所以刘宋智一法师住持时,因寺院法务清淡,有足够的时间来啸聚群猴, 自称猿父,与之玩耍竟日。

到了南北朝时,佛界喜得福音,门阀士族竭力提倡佛教,信奉佛法,广建浮屠。当时南齐的竟陵王萧子良与梁武帝萧衍等都大力推崇佛教。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萧衍下诏舍道归佛,将佛教奉为国教,随即大兴土木,建寺立塔,一时间,佛刹林立,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盛况。杭州为南朝属地,自然就出现了不少佛寺。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从之。皇帝爱佛教,便会到处见到寺院,听到梵呗钟声。当时,在杭州,就建有天真寺、净空寺、东林寺、建国寺、发心寺、孤山寺等,还有许多俗家居士,舍宅建寺,供奉香火。灵隐寺也得到了梁武帝的青睐,赐田扩建,规模粗具,香火渐盛。不过,这样的好时光不长,至北周武帝年间(561-578年),一度宣布废佛,并下令僧徒还俗,焚烧法器佛典,将寺庙充作公产。尽管这次法难对北方寺院打击很大,南方寺院稍好,但也不能说没有丝毫影响。有些胆小的僧人,风闻法难之声,便悄悄溜走,还俗的还俗,隐居的隐居,致使灵隐寺陷入冷落荒寂之中。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不但恢复佛教,还派僧人慧诞法师来杭弘扬佛法。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与莲花峰间栈道建神尼舍利塔(后倾圮)。到了唐代,灵隐寺宇已具相当规模。唐朝茶圣陆羽的《灵隐寺记》载:晋宋已降,贤能迭居,碑残简文之辞,榜蠹稚川之字。榭亭岿然,袁松多寿,绣角画拱,霞晕于九霄;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修廊重复,潜奔潜玉之泉;飞阁岩晓,下映垂珠之树。风铎触钧天之乐,花鬘搜陆海之珍。碧树花枝,舂荣冬茂;翠岚清籁,朝融夕凝。

当时,灵隐寺的规模宏大,天下高僧云集。唐长庆时(82l一824年),灵隐寺僧道峰专修华严宗,他常在灵隐寺本山和杭州各寺之间讲经说法,信徒甚众。据白居易《华严经社石记》载:唐长庆二年(822年),道峰在龙兴寺开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时,听众达数干人之多,盛况空前。

华严宗也名贤首宗,以其创始人唐僧法藏受赐贤首之号,故名。该派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认为佛教由浅入深可分五个层次:小乘(即声闻小乘教)、始教(即大乘初阶)、终教(即大乘终阶)、顿教(顿超顿悟法门)、圆教(圆满无缺无碍之理沦)。又以六相、十玄、三观作为基本思想。阐发了《华严经》有关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并以圆融无碍作为最高的认识境界。该教融人儒、道思想,调和了佛教内部各派之间的矛盾。当时的灵隐、天竺诸寺,皆奉华严宗,一时间,宗风甚炽。

继北周武帝毁佛之后,唐会昌五年(845年),发生了佛教史上再一次大规模的会昌法难事件。唐武宗力主排佛废佛并禁佛。灵隐寺噩运难逃,寺毁僧散,钟寂烟灭。其后,稍作恢复,然一时难成气候,仅延香火而已。到了吴越王钱戮时,情况大有改观。相传,钱氏寒微之时,初奉道教,后遇高僧法济,对他说他日成霸吴越,当须护持佛法,并劝他:好自爱,他日贵极,当以佛法为主。他对法济禅师十分尊重,见必跪拜,檀施丰厚,异于常数。法济圆寂时,他亲自撰写赞词并亲执丧礼,追谥为建初兴国大师。临终时,钱氏又告诫他的儿子:吾昔自径山法济示吾霸业,自此发迹,建国立功,故吾常厚顾此山焉!他日汝等无废吾志。于是,钱氏三代五王始终奉行信佛顺天之旨,使得杭州城乡,遍布寺院,寺与寺之间,梵音相闻,僧众云集。据史书记载:吴越国时,九厢四壁,诸县境内,一王所建,已盈八十八所,含十四州悉数数之,不胜举目矣。吴越寺庙倍于九国,扩建创建的寺院有史可据的就有二百余所。

在杭州的历史上,吴越时期,吴越王以有土有民为主,不忍兴兵杀戮,保境安民,休兵乐业,清明向上的吴越之治,使杭州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吴越时期的摩崖石刻,佛像塑造、佛经雕刻特别丰富,寺字园林、佛塔经幢随处皆有。学佛习禅之人日渐增多,佛门禅坛的诗词文章层出不穷。灵隐寺再一次佛光重现。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吴越王钱弘仿曾扩建灵隐寺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一时间僧众三千之多,常有异邦僧侣前来取经。后周显德七年(960年),他又从奉化请来高僧延寿主持灵隐寺,新建僧舍五百余间,建石幢二座。东建百尺弥勒阁,西有只园,共有殿宇房舍一千三百余间,廊庑曲折萦回,自山门左右连接方丈,称寺为灵隐新寺。从宋初文学家罗处约的《重修灵隐寺碑记》可以看出,那时灵隐寺的建筑精美,环境清幽,内部装饰非常华丽,寺容极为庄严。苏东坡《游灵隐寺》一诗中有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之句,可以想见灵隐寺在那时的空前盛况。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灵隐寺为灵隐山景德寺。天禧五年(1021年),真宗赐名景德灵隐禅寺,皇室对灵隐寺非常重视,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章懿太后赐脂粉钱九千五十四贯给灵隐寺,作为修葺寺庙之用,后又因灵隐寺斋僧施粥的需要,于天圣八年(1030年),将位于杭州、秀州(今嘉兴)两地良田一万三千佘亩,赐与灵隐寺作为庙产。景佑二年(1035年),住持延珊将凿制于开宝二年(969年)置于吴越王家庙奉先寺(现已废)的经幢两座移至灵隐寺天王殿前。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赐御绣《观音心经》二卷、《回銮碑》及飞白黄罗扇等御用之物。庆历年间,丞相韩琦、参政欧阳修等奏赐契嵩所著书《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三书(合称《嘉佑集》)和《辅教篇》等人藏。末仁宗准奏下旨传法院编人《藏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的称号。契嵩是北宋云门宗的名僧,主张融合儒释两教,以佛教五戒、十善会通儒家的五常。他著有《原教论》一书,竭力反驳排佛者,以原教论明,儒释一贯的立论,来维护和阐发佛教教义,强调佛儒两家都以教人为善为宗旨,相资善世,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敬重。自此之后,灵隐寺名闻遐迩,海内外佛教信徒纷纷前来探求佛法。当时的灵隐寺已成天下禅宗圣地。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宋高宗为保皇位,偏安东南一隅,不思迎回被金人掳去的徽、钦二帝,却大力宣扬他的孝道,将一些名刹梵宇改为祀庙斋宫,把净慈寺改名为报恩光孝禅寺。并于绍兴五年(1135年),将灵隐寺改为灵隐寺崇恩显亲禅寺。高宗和孝宗时常到灵隐寺进香,闲暇之际,挥洒翰墨。宋理宗把显亲禅寺原有的大雄宝殿改名为觉皇殿,另外赐书妙庄严域四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评定浙江禅院,径山为第一,灵隐次之,净慈又次之,宁波天童寺又次之,阿育第五。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二月,诏令每年四月初八佛诞日赐帛五十匹于禅寺。乾道六年(1170年),赐灵隐寺住持慧远号佛海禅师。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亲临灵隐,宣慧远奏对,又赐号瞎堂禅师,改法堂名为直指堂,又赐瞎堂禅师直指堂印。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灵隐寺仿净慈寺建田字殿,塑五百罗汉,一时间,杭嘉湖地区盛传数不清的灵隐罗汉。在元一代,共90余年,灵隐寺有建有毁。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宋理宗赐号的觉皂殿蠹朽倾颓,由寺僧慈照、住持正传与平章张缔重修,历时四年,于元仁宗皂庆元年(1312年)竣工落成。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竹泉法林禅师自净慈寺迁往灵隐,一度宗风甚炽,朝廷授其金褴衣。不久,因他长期云游会稽山中,行院具疏奏请朝廷下旨并多次请他回归灵隐,他勉强答应住了三年,就退居了幻庵。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寺毁于兵火,损失惨重,尽管住持辅良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重修,但仅建了方丈室与伽蓝堂,灵隐寺的盛况已不再,曾经有过的罗食千夫、撞钟击鼓的盛况已成过眼烟云,灵隐寺的衰落于元代初露端倪。

明太祖朱元璋曾是一介僧人,定都金陵(今南京)后,就诏今天下举荐佛门高僧,召开了无遮大会。灵隐寺为江南名刹,自然派了不少僧人前往参加。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把灵隐寺住持见心来复召京说法,轰动朝野,四众归敬。明太祖亲封他为十大高僧之一,授以金褴袈裟,并命他撰正心、崇本、观道、敬贤四箴,后因胡唯庸案牵连而被下狱杀害。

明代初创之时,崇尚佛法,不久,就以整顿为名,对各寺庙采取种种限制的措施。灵隐寺僧十白法难惨剧再一次降临,便主动把宋时朝廷所赐的杭、秀(今嘉兴)两州庙田一万三千亩交还朝廷,以免灭顶之灾。灵隐寺僧的这种做法,深得明太祖赏识,所以他把其中的部分田地赐还给灵隐寺。洪武三年,灵隐寺失火,损失较重。洪武十七年(1384年),住持慧明重建了觉皇殿,改寺名为灵隐禅寺。因一时资金不足,佛殿内的佛像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才增塑完毕,由僧善才募施装修大佛诸天及诸供具。觉皇殿总是多灾多难,至宣德五年(1430年),觉皇殿再次毁于火。宣德七年(1432年),由住持昙缵建左右翼门和面壁轩,继由住持良阶重建觉皇殿。据说,殿中有丈余长的拜石,刻有花卉鳞甲文,工巧如画,精美异常。但整个殿宇,部分堂室已圮废糜朽,旧观实难重现。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寺僧弦理建直指堂,堂额为张即之所书。这时,寺内已恢复建有弥勒阁、莲峰阁、千佛殿、延宾水阁,望海阁及白云庵、松源庵等,稍具旧时规模。隆庆三年(1569年),灵隐寺全寺均毁于雷火,仅剩直指堂。其时正值海寇纷扰,无暇顾及,寺僧德明等欲图复兴,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万历十年(1582年),才由吏部尚书张瀚、司寇陆光祖等迎如通法师做灵隐住持,至即讲经,信施颇丰。万历十一年(1583年)冬开始重修灵隐寺,历五年而成。大殿仿唐而建,用平头柱四十八,石柱十六,改觉皇殿为大雄宝殿。寺成后,如通禅师开讲说法,士庶云集。万历十八年(1590年),如通又和僧祓秽重建理公塔,并在正殿塑五百罗汉涌壁。在弥勒阁旧址建三藏殿,其后为直指堂、方丈室。方丈室左为妙应阁,右为选佛斋,张瀚为之撰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由司礼监孙隆进行修葺,并在三藏殿中置轮藏以奉藏经,计六百三十八函。轮藏之左为药师灯藏,计四十九灯;轮藏之右为水陆像藏,共一百二十五轴。到了崇祯十三年(1640年),灵隐寺又遭灾祸,全寺失慎于火,除大殿、直指堂等殿幸免于难外,其余悉付祝融之口。其时,昭庆寺与上天竺也焚于火,似乎那段日子,祝融氏心情十分恶劣,大有逢寺便吐火舌的味道。

到了明末清初,灵隐寺已成一苔寮藓壁的破败惨状。那时,灵隐寺建立了房制,共有二十四房。房制就是把各院落分作私人产业,一切收支及招收僧徒等事,外人不得干预。灵隐寺住持,由各公房推选,看上去俨然成了一个部落,世俗之味浓重,而道风自然就无从谈起了。各房除了公事,其他的事都自顾自的,谁也无心修复寺院殿堂。当时的住持是豁堂禅师,他自幼在灵隐寺出家,受戒后,遍参名师,得法于三峰法藏禅师,由各公房推举当了住持。他把自己的方丈称作破堂。面对满寺零落残败、风雨飘摇的凄凉景象,豁堂禅师自知难以使灵隐寺起死回生,便请在扬州弘法的深交具德和尚来重兴灵隐古刹。

乾隆初年,住持巨涛,嗣法谛晖,博涉群书,于佛学造诣颇深,为朝野所重。当时的光禄少卿扬州的汪应庚来游灵隐,与巨涛一见如故,捐资重修大雄宅殿及其他殿、堂、阁、轩、楼、亭等数十处,又补饰五百罗汉,修理合涧桥、龙泓洞、鹫峰径等,总共用去费用二万余两银子,从乾隆六年(1741年)十月至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历时三年。

乾隆年间,乾隆帝分别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驾幸灵隐,都有诗汜游,刊刻于石,至今仍立在寺前碑亭之中。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布政使徐恕及司道各府,因灵隐寺年久失修,捐款修葺。那时,全寺僧人五百余人,食用浩繁,又无田产,糊口之粮全向居民募化而来。因灵隐寺靠近天竺,故用天竺的香火钱来贴补灵隐斋粮的不足。这个办法得到朝廷核准,永远遵守。四十四年(1779年),因灵隐、天竺两寺同一住持,顾此失彼,难以兼顾,只得恢复分管旧制,至今天竺每年津贴灵隐斋粮银二干两。这个办法,直到民国以后才取消。

清嘉庆、道光两帝,对灵隐也一如既往地支持与关心,曾拨款给灵隐,作为修复与兴建的费用。据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秋,灵隐寺毁于火。工程浩大,恢复不易,只得奏请朝廷,特赐帑金一万两重修。官员捐款一万一千两,加上富绅汪大临、金肇新等捐资,共得银十万七干两。当时的住持是仪谦,前前后后向浙西绅士募得银二万两左右。这次的修复工程,开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七月七日,竣工于八年(1828年)的四月十六日,共用银十三万七千余两,使得灵隐还灵鹫之壮观,复名山之胜景。十四年(1834年),阮元为浙江巡抚,对灵隐关照有加。他主持刻朱熹、翁方纲等集成,议藏灵隐,故建了灵隐书藏。又广集世典储藏其中,对书籍加以编号,制订管理条例,并选寺僧玉峰、偶然两人按照所订条例来管理书籍,阮元亲自撰写灵隐书藏汜。灵隐书藏,内容丰富,有宋明教契嵩禅师的上堂槌,宝达的照佛镜、白沙床,宋孝宗赐的直指堂印,范仲淹所遗之床,秦桧赠送的斋僧锅,龙文拜石,沈周飞来峰图、灵隐山画卷,程嘉燧的冷泉亭图,李流芳的西湖卧游画册、冷泉红树图,宋天圣八年(1030年)赐杭州灵隐山景德灵隐禅寺牒。另外,还有董其昌、密云、三峰、谛晖、巨涛、陈鹏年、翁方纲、胡高望、王时敏、张照、梁同书、白松麟、石韫玉等人墨迹。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入杭州,大多寺宇被毁,灵隐寺仅存天王殿与罗汉堂。灵隐书藏中的珍贵藏物大量流人民间乃至湮没。

自此之后,住持是贯通,他是天竺法镜寺僧,到了灵隐寺后重修联灯阁、大寮、库房等房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圆寂。继贯通法师做住持的是昔征和尚,他在灵隐寺住持十年,曾得到盛怀的护持,于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大雄宝殿,高十三丈五尺。建殿木料是清廷从美洲购买而得,原系修理颐和园的,因时局不稳,无法整修,故而南运杭州,修建灵隐。这是灵隐寺在民国以前的最后一次整修。

民国6年(1917年),又建大悲阁。之后住持是心融法师,毫无建树。民国9年(1920年),慧明做住持,他自己以脱略著称,将全寺事务交由监院却非打理。民国19年(1930年),慧明示寂,却非继任,锐意整顿,重修翠微亭、舂淙亭并天王殿,使寺字旧貌换了新颜。

民国25年(1936年)冬,罗汉堂失火被毁,前代所遗之物,仅存天王殿中的木刻韦驮像了。民国26年(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进入杭州,市民逃难到灵隐与天竺。经十字会设难民收容所于灵隐,收容难民五六百人,嘈杂无序,惨不忍睹。当时灵隐寺内的客堂、伽蓝殿、梵香阁及东山门,都因难民夜半失戒于火而被毁。

50年代时,灵隐寺的住持是大悲法师,他率领寺僧参加土改、镇反、抗美援朝三大运动,将百亩土地交公,并废除子孙制等不合理制度,实行十方丛林制,整饬寺院戒律,并要求寺僧诵经学佛,锐意进取,一改以前寺僧散漫习气,使灵隐寺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十年浩劫之初,一股破四旧的狂风震撼着宗教界,灵隐寺受到极大的威胁,所幸周总理得到这个消息后,发来灵隐寺暂加封闭的电报,才使灵隐寺逃过大劫,得以保存下来。

1975年,因接待国宾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于当年11月开始进行全面整修,共耗资一百三十余万元。寺内佛像,全部贴金,石塔与经幢等进行保护性整修,并对飞来峰造像进行修补。这项修复工程于1980年结束。虽说寺宇重修,但这段时期,左的思想影响仍很严重,寺庙中反映出不少与寺规不相符合的问题,如寺庙只能作一般的浏览景点,不举香火,不准跪拜,严重影响了名刹的形象。此时,大悲法师已经圆寂,继他上任的是尘空法师,然因寺内大多僧众被遣散回了原籍,一时间变得寺大僧少,只得设法找回原有的一些僧人,但那些僧人仍心有余悸,顾前瞻后,不安心于寺庙,弄得寺内规制松弛,宗风不振。加上寺内经费没有来源,生计维艰。

1982年,实行双轨制,对外有十方丛林制,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成立寺庙管理委员会。经费来源方面,通过实行门票制(香花券),能自给自养,并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

1987年开始实施《灵隐寺总体规划》(即十年规划),在市佛教协会支持下,监院根源、继云、体严率两序大众,并得到海内外众多佛弟子的护持与关心,全面整修了大雄宝殿,将佛像进行了重新贴金工作。

1998年,木鱼法师出任灵隐寺方丈,他引领一些有才识的僧众骨干,充分发挥佛教的优良传统,按伽蓝规制,纵深布局,完善古刹的庄严氛围,重建了藏经楼。清浙江巡抚阮元在灵隐寺建立灵隐书藏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图书馆,可惜该楼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时隔一百四十余年, 新建的藏书楼规模更大,藏经更加丰富,品位之高,前所未有。与此同时,重建了罗汉堂。 从慧理禅师开山至今,灵隐寺已有167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雨雪搏激流。寺宇可毁,人心未灰!经过历代僧人的不懈努力,灵隐寺屡毁屡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杭州灵隐寺建筑风格

总体规划

《灵隐寺总体规划》是一项跨世纪重要工程,旨在按“伽蓝规制”纵深布局,完善古刹环境,复建历史上重要殿堂,以改革原来遗留的中轴单调,殿堂残缺的缺陷,并要求在殿堂规模设计上精益求精,力求恢复历史旧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沿中轴线形成五层格局: 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下设法堂)-华严殿 同时向两翼布局,先后建成线刻五百罗汉堂、道济殿(现称济公殿)、客堂(六和堂)、祖堂、大悲阁、龙宫海藏(藏品陈列);并于原罗汉堂遗址重建五百罗汉堂,陈列平均身高1.7米的五百青铜罗汉,堂中央另建12.6米高的四大名山铜殿(已列为吉尼斯纪录)。 此外,每进殿堂建有宽敞平台,美化古刹环境。先后建成了大型《心经》壁、百狮群雕等,并于五百罗汉堂西北建冽泉,借假山叠石形成自然瀑布流入阿耨达池,池边建有“具德亭”,以纪念清初具德中兴灵隐之功。 至此,灵隐古禅寺,再次展新姿,梵宇增辉煌,气象更万千,重现东南名刹雄风。

今日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灵隐寺布局与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三大殿。 灵隐寺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为清康熙帝所题。据灵隐寺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至灵隐,一日早晨灵隐寺住持谛晖法师陪同康熙帝登上北高峰,只见灵隐寺笼罩在一片晨雾之中,一派云林漠漠的景色,回到山下,谛晖法师请康熙帝为寺院题字,康熙帝即景生情题了“云林禅寺”,但灵隐寺已名扬天下,人们依旧称云林禅寺为灵隐寺。

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已有700多年历史,很具观赏价值。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和善,俗称四大金刚。正面是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嵯峨,重檐高33.6米,十分雄伟。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颔首俯视,令人景仰,这是中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作品。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 像。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为鳌鱼观音立像,手执净水瓶,普渡众生,下塑善财童子及其参拜观音故事,善财童子参拜名师53位,第27参拜见观音得道成佛。观音两侧为弟子善财与龙女,上有地藏菩萨,再上面是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动,很有艺术价值。灵隐寺的原释迦牟尼佛像,于1949年大雄宝殿正梁因白蚁蛀空倒塌时被毁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十九点六米,比原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庄凝重,气宇轩昂,低眉细目,极具风采。

药师殿重建,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 罗汉线刻石像。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随着一批珍贵文物古迹。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己巳岁闰五月》题记。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生前考定,两石塔亦雕造于吴越末年。据说建于公元969年。灵隐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本龙藏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宝物。 在五百罗汉堂内新建有“灵隐铜殿”,其高达12.62米,为中华第一高铜殿,获世界基尼斯最高铜殿纪录。

“灵隐铜殿”由杭州市佛教协会委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主持设计制作,八易其稿,历时400余天,计万余工而制成。“灵隐铜殿”为单层重檐歇山顶的传统古建筑结构,飞檐雕瓦,翼角飞举,翼展达7.77米,底面5米见方。歇山顶上龙吻对峙,火球腾金,窗花、斗拱、雀替、龙柱、额、枋都精雕细刻,诸形工美,铜殿正方四面雕有四大佛山的自然风貌,或天苍地茫,玉宇澄清;或古刹巍峨,大江环流,展示巧夺天工的锻刻雕技艺。殿基有铜砖铺地,须弥座铸有佛山经典图画。铜殿运用现代表面处理技艺,金灿尊贵,光芒闪烁。

杭州灵隐寺名胜古迹

飞来峰

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 来?”,因此称为“飞来峰”。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9]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与周围群山迥异。 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矫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宏道曾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

飞来峰奇石嵯峨,钟灵毓秀,在其岩洞与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造像最为珍贵,堪称中国石窑造像艺术中的瑰宝,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来峰是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可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作为禅宗五山之首,灵隐寺飞来峰石刻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重要作品,这些雕琢于石灰岩上的佛像时代跨度从五代十国至明,在470多尊造像中,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有335尊,妙相庄严,弥足珍贵。其中年代最早的是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等三尊佛像,为公元951年所造。而卢舍那佛会浮雕造像则是北宋造像艺术中的精品。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大肚弥勒和18罗汉群像,此为飞来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造像,也是国内最早的大肚弥勒造像。佛像雕刻生动传神,坐于佛龛中的大肚弥勒坦跣足屈膝,手持数珠,袒胸鼓腹而开怀大笑,将“容天下难容事,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周围并环的十八罗汉,也是神情各异,细致生动。元代的100余尊汉、藏风格的石刻亦容相清秀,体态窈窕,为佛教艺术之鸿宝。

飞来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据前人记载,飞来峰过去72洞,但因年代 久远,多数已湮没。仅存的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最南端的一个大洞叫青林洞,洞内有石床、手掌印,传说石床为“济公床”,后掌印为 “济公手掌印”。此外, 还有玉乳洞、龙弘洞、 射旭洞等。

青林洞

飞来峰下一大洞,内有济公的床。

玉乳洞

又名蝙蝠洞,罗汉洞,洞内面积270平方米。

龙泓洞

又名通天洞,洞内壁上有一尊天冠观音,是观音造像中难得见到的一尊。在玉乳洞深处有一石径可通往龙泓洞。

一线天

西过通天洞往前便是一线天,举首可在石隙中见到一线天光,因名一线天。

冷泉

飞来峰西麓,天王殿外一线天前,有冷泉掩映在绿荫深处,泉水晶莹如玉,在清澈明净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喷薄而出,无论溪水涨落,它都喷涌不息。[10]唐时冷泉上有5座亭子,后因山洪四亭俱毁,冷泉也于明万历年间移建岸上。现有“壑雷”“冷泉”二亭。亭建于宋代,苏东坡有诗“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亭因诗得名。冷泉亭上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写得很有意趣。

韬光金莲池

过冷泉,往北高峰半山腰有一池,为杭州第四名泉--韬光金莲池。

墓塔林

墓塔林位于灵岩寺千佛殿西侧,为该寺唐至清历代住持高僧墓地。依山而建,分上下两层,现存大小墓塔167座,另附志铭碑刻81通。其中除l座砖砌墓塔外,均为全石构筑。按建造年代区分,计有唐初1座,北宋6座,金代5座,清代3座,馀皆为元明所建。其造型多似经幢、阙柱,少数为立钟、竖瓶状。各种墓塔,体量不一,高低错落,各具时代特征。

辟支塔

辟支塔为宋代砖砌佛塔,位于灵岩寺千佛殿西侧。始建于唐天宝年问,楼阁式,八角9层,通高54米。石砌塔基,束腰处精雕人物世俗、阴曹轮回。塔身为磨砖细砌,底层每边长为4.29米,逐层递减,至第九层收为1.56米。东西南北四面辟门,其他各面均饰直楞或簇花盲窗。塔心柱砌至四层,内设登梯,五至九层实砌塔体。下3层作重檐,上6层为单檐,檐下均作双挑华拱。顶座叠涩外挑5层小檐。置砖砌覆钵,上承露盘铁刹。刹由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

杭州灵隐寺文化遗产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

敦煌石室藏唐人书《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灵隐藏品中最古的一件文物。通过端庄严谨而又精熟优美的书法字迹,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到佛法的庄严威仪和抄经手娴熟的书写技巧。这卷写经纸张经黄檗染制,历1000余年而依然坚韧完好、轻盈光洁,未受虫蛀。“这是目前所发现的灵隐寺所藏经卷中最古老的一件。在它身上,1000多年的岁月却好像没有痕迹地如云烟一般过去了。俗话说,纸寿千年,但这件作品历经14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完好无损,极其难得。”

《金刚经》册页

明代董其昌所书《金刚经》册页是一件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珍品。该册页起首两页是乾隆御题“香光法宝”、“永镇云栖”。此本册页原是云栖寺的藏品,其上钤盖有“云栖常住法宝”方形印,后归灵隐寺所有。通过董其昌的题跋可知此册书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是为荐亡父母而捐给云栖寺莲池和尚的。字迹工整隽秀,应当属于董其昌比较早年的作品。董其昌跋后还有崇祯己卯(1639年)冯大淑观跋;以及乾隆皇帝于辛未年(1751年)到云栖寺观赏此册页所作题识。丁丑年(1757年)乾隆又到云栖寺再观此册,又题诗四首并识年款。

明代水陆画

水陆画是水陆法会不可或缺的圣物之一。灵隐寺这批水陆画中的两幅题有“崇祯十三年”款。描绘的内容有如来像、文殊菩萨像,普贤菩萨像、地藏菩萨像、诸阿罗汉像、天龙八部众及金刚力士像,等等。有的还题有供养人姓名及诸佛菩萨罗汉名号等。佛菩萨造像端庄典雅,绘画技法高妙,设色古雅;绢素既有典型的明代粗绢,也有几幅质地格外精细的。各幅保存均基本完好。

《庄严三宝图》

22幅明代菩提叶《庄严三宝图》,其描绘对象包括诸佛菩萨罗汉,如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达摩祖师以及力士金刚等;故事内容为佛教典故,如洗象、伏虎、降魔、证果、面壁参禅、一苇渡江等。

《佛顶心大陀罗尼经》

明代弘治四年金书《佛顶心大陀罗尼经》也是弥足珍贵的。在乌金纸册页上以金粉书写经文,经文上方则是插图,描绘有各种佛教故事。书写与画都十分娴熟精美。

《花鸟图》

董建中,清初人,字正度,松江人。董其昌裔孙。山水师董源,花卉宗黄筌。曾以国子生考授中同知。清圣祖南巡,以所绘蟠桃图进呈,旋命画扇称旨,授湖北荆门知州。《娄县志》、《读画辑略》都记载有他的事迹。这一幅花鸟画画法更接近周之冕和陈淳的画法,也杂有一些恽南田的风格,虽然不像记载中所说的学习黄筌,但由于他是董其昌的后人,这件作品也是值得注意的。

《十六罗汉图》 贯休《十六罗汉图》,原石在今杭州碑林,灵隐寺共有两套拓片。这对研究宗教和石刻艺术具有一定价值。

另外如乾隆行楷书“雅宜清致”、康有为书法、吴昌硕书法绘画、马一浮书法、李叔同书法、章太炎书法、潘天寿绘画、谢稚柳书画、沙孟海书法、谭建丞书法、绘画等以及大量拓片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作品。还有一些作品,如(传)宋人赵伯驹《人物山水图》、(传)元人赵孟頫《狩猎图》、(传)明文征明隶书、(传)明人董其昌行书诗等等,经鉴定系伪作,但对研究书画作伪也有一定价值。

更多湖南旅游国内旅游长沙旅游长沙到张家界旅游长沙到凤凰古城旅游长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网!请继续关注与支持(97616旅游网http://www.97616.net/

http://www.97616.net/vjingdian_2815.html

杭州灵隐寺在哪里?杭州灵隐寺属于哪个省?杭州灵隐寺在哪个省?

上一篇:嵊泗列岛
下一篇:印象西湖

相关杭州灵隐寺,杭州灵隐寺在哪里,杭州灵隐寺属于哪个省?杭州灵隐寺在哪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