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97616旅游网 >> 旅游景点 >> 浙江旅游景点 >> 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蒲壮所城在哪里,蒲壮所城在哪个省

    就去旅游网  最近更新:2023-12-23 10:33  浏览次数:

蒲壮所城在哪里?蒲壮所城属于哪个省哪个市?蒲壮所城在哪个省?

蒲壮所城旅游,蒲壮所城在哪里,怎么走?

蒲壮所城位于浙闽交界处的苍南县蒲城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海防城堡建筑。蒲城原系沿浦湾一角,因潮汐涨落,泥沙淤积,渐成菖蒲、芦苇丛生的海滩。1500多年前,来此搭寮垦荒的先辈取蒲叶编织为门而得名“蒲门”。唐宋以来素为戌守要地,明洪武十七年(1384)为防倭寇而建,首任千户总驻守夏积在龙山脚下主持修建蒲城城墙,3年后竣工,此地便改名为“蒲城”。正统八年(1443年),雾城“壮士所”并入后,合称“蒲壮所城”,现称蒲城。1996年,国务院公布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而成立文物保护管理所。

蒲壮所城简介

蒲壮所城位于浙江温州市苍南县蒲城乡浙闽交界处附近的山麓,是中国古代海防 城堡建筑。始建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是明代朝廷为防倭寇而建,原名蒲州所,后壮士所与之合并,改称蒲壮所,属金乡卫,现名蒲城。

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因北面城墙依山而筑,故元需设置城门,其余东、南、西三向城门依次为威远门、正阳门、挹仙门,各城门皆建有城楼,城门外各设有护城门。诸城楼、城门及护城门形制、规模相似,城门及护城门均用较规则的条石砌成拱券,两门朝向不一,平面中轴线上成九十度直角,两门之间均设置瓮城,各护城门外左右两侧各筑敌台一座。

蒲壮所城历史沿革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筑城抗倭,置蒲门千户所和壮士千户所,后合为蒲壮所。城周围2500余米,高约5米,东、南、西三面各有一门。墙用三合土夯筑,内外包砌块石,城外环绕护城河。其基本保留了原建筑格局及一批历史、人文建筑,周围的山上还有一些烽火台、墩等。蒲壮所城保存完整,选址、布局科学合理,对研究东南沿海抗倭和明代军事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蒲壮所城内街巷与格局从明代至今没有变动,有城隍庙、妈祖庙、铁械局、跑马道及明代浙南民居群等多处古迹。1996年,蒲壮所城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壮所城建筑布局

蒲壮所城北依龙山,面向大海,南方正,北弧圆,平面呈“天圆地方” 形。城墙周长2400米,高3-7米,底宽6-8米,顶宽4-7米,均用条石和块石分内外各三层包砌,中间填夯土。分东南西三门,都筑有方形瓮城和城楼,城楼除西城楼已毁外,另二处尚存。另有敌台6座,城堞611口,城外有护城河、吊桥,当时有“千户等官十四员,旗兵一千二百三十二名”,归属金乡卫,下辖一批寨(城堡)堠(烽火台)。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基础设施构造极为合理,建城时以奠基石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十字街,经横街转到东城门为东城街,路长305米,宽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门为南门街,路长142米,宽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门为西门街,路长183,宽4米;向北延伸至龙山脚下的城隍庙止为仓前街,路长149米,宽2.4米。城内街巷围绕“田”字形设计,排列整齐,街街相贯,巷巷相通,旧时倘若遇战事,疏散起来极为方便。其它小街巷在“田”字形方格内进行划分,并向四条街回形扩散,连通中心街与环城路,组成小城内的道路网络。狭窄而又幽深的道路用块石和卵石铺面,城内街巷至今几无变动。古谣称“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城内古迹有城隍庙、文昌阁、东林寺、西竺寺等。其中城西南角的社仓巷、铁械局、马房巷等,为当时后勤装备区域。紧依东南西城墙内侧修筑的跑马道是城内驻军往返各城门、城楼、敌台、瓮 城之间的主通道。此城共有东、南、西三个城门。

正门威远门1987年夏整修复原,明代齿形垛堞,形貌壮观,均由大小形状差不多的石块堆垒而成,两侧筑有敌台,构造十分突出。城楼前面三方围有墙体,面阔19.6米,进深26.9米,面积500多平方米,形成一正方形的瓮城,底部与右侧各开一扇城门,这是战时引狼入室、关门打狗用的。东门上面建有东城楼,也称迎阳楼。今天的城楼是后来重建的,里面陈列着当地自宋代以来名人史迹简介,城楼右侧立着三块石碑,记载着蒲城的建城历史。南城门又称正阳门,城门两壁用块石包砌,内夯以实土和碎石。它面阔2.26-3.2米,通井深11.8米,通高4.8米,上置城楼聚奎楼。内外两层拱券门原设门户,现已毁。

西城门又称挹仙门,它面阔2.2米,进深5.55米,分内外两层。两层拱门之间并横两条石梁,其两端分别插入城墙体内。城外设有南堡岭烟墩,由北到南分列顶魁山、大尖山、对面山和霞关烟墩。城外留有敌方、 护城河、寨堡和烟墩等;城内街巷至今全无变动,有城隍庙、妈祖庙等三十多处寺庙,还有许多典型的浙南院落民居及建城奠基石等,不仅提供了明代抗倭斗争的实物史料,也是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这里是清代古民华宅,它系砖木混合结构,大宅高6.3米,其中大门高2.4米,进深8.9米,边墙具有防火功能。内设陈列馆,陈列晋陶、三寸金莲、清朝官帽等诸多文物。尤其是金光四射的圣旨盒,花色考究,做工极为精美。所装圣旨现已被国家文保单位收藏。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蒲城是浙闽之间交通要道中的一个重要驿站。从这里到达对岸的福建虽然只隔着一条狭长的沙埕港海湾,看看不远,走路却要花很多功夫。当地流转着这样一首歌谣:“远看对面山,近看在眼前。过渡两里远,走路得三天。”也就是说,绕道福鼎县城要走三天的路程,在这里渡海只需半个小时便能走完。因地势险要,唐代这里已成为戍守要地。1127—1279年,宋朝在此设置蒲门寨,由巡检领之。海上有巡船,可用于战斗。当时官府还在蒲城设立一些公馆,解决往来官兵、商民的食宿。尤其是明朝以后,蒲门城出现了“屯兵守寨,诗人络绎,巨商贩客,来往不绝”的繁华局面。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还是马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贸易中心。

有趣的是,只有6000多人口的蒲城竟使用瓯语、闽南语、畲语三种方言,其中城内居民通用的瓯语,据说是来自温州一带的抗倭兵官所说的方言受当地闽南话影响后的产物。明代军制与现代不一样,开国皇帝朱元璋接受高参刘基的提议,实行了“军卫制”,官兵驻防时带着家属,军籍世袭,且很少流动,不象俗话所说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经过代代相传,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今天,这里的瓯语仍然能与苍南、平阳等地的瓯语交流,但已带有浓重的闽南语口音。600多年来,这个语言孤岛一直未受周边的闽南语同化,这也是个奇迹。

蒲壮所城各门介绍

东城门

东城门两壁用块石包砌,内夯实土与碎石,面阔2.26—3.20米,通进深11.80米,通高4.80米,上置城楼(迎阳楼)。城门由内外二层拱券合筑,外层用三十条石分三节并联纵券对称砌筑,券高3.36米,券厚2.65米,券顶距城楼顶1.80米,内层拱券门用二十七条石分三节并联纵券对称砌筑,券顶高4.50米,门阔2.80米,券厚235米,内外二层券门之间,原设门户,现已毁。

东护城门(威远门)

护城门两壁用块石垒砌,内夯实土、碎石,门面北,面阔2.30米,通进深6.64米,外层拱券门用四排条石分三层并联纵券对称砌法,券顶高3.4米,拱券厚1.15米,券顶距城顶1.60米,内层拱券门用青砖粘白灰并联错缝拱券砌筑,券顶高3.85米,面阔2.68米,拱券厚1.58米,于二层拱券门之间置一石横梁,其两端分别拴入城墙墙体,石梁宽0.48米,厚0.35米,距地2.08米,为原门户之顶梁,现门户已毁。东门瓮城内天井面阔14.90米,进深16米,瓮城台面阔19.60米,进深26.90米。

东门城堞

东门城堞主要修筑于瓮城台面一周,用规则块石垒砌,堞高1.80米,堞口高1.13米,宽0.42米,城堞厚0.35米,箭孔方形,边长0.25米,各堞口相距2.00米。

东城楼(迎阳楼)

东城楼系木构建筑,面阔三间10米,其中明间阔4.00米,通进深三间6.70米,明问七架梁,次间边缝抬梁式结构,城楼基高0.15米,楼两壁及后墙均用青砖包砌,墙厚0.3米。东城楼明脊檩距地4.70米,上金檩距地4.20米,下金檩距地3米,檐檩距地3米。明问金柱方形,边长0. 23米,柱础石质方形,边长0.28米,高0.18米。明问地面铺设木质地板。门高2.00米,宽1.60米,门槛木质厚0.08米,高0.16米。两次间各置窗,长1.17米,宽0.90米。楼两侧墙门对开边门,门宽0.78米,高1.94米,设石质门槛,厚0.07米,高0.20米。城楼屋顶硬山造,正脊高0.60米,两端各饰鸾凤吻兽,两坡顶举折平缓,盖阴阳台瓦,不设滴水。

东护城河、吊桥及敌台

护城河今已成为城外主要灌溉河道,但河道各段宽度和深度不一,河泥淤积较严重,河道两侧原护坡堤破损。原架设于东门外的吊桥现改为水泥桥。东门外南侧敌台构筑已毁,遗址尚可辩认。北侧敌台构筑破损,基座阔10.70,进深6.20米,顶残宽7.80米,残高7.60米。敌台靠城墙而筑,外壁用不规则块石垒砌,内夯实土与碎石。敌台顶遗有古榕树一株,浓荫蔽日。

东城墙

城墙长达425米,其内外两壁均以块石包砌,内夯实土与碎石,保存完整,城墙基阔5.30一11米。顶宽4.50米一10米,墙高3.10—6.20米。

南城门

南城门两壁用块石包砌,内夯实土与碎石,门面阔脊高0.60米,两坡顶举折平缓,盖阴阳合瓦,勾头不设滴水。

南护城河、吊桥及敌台

护城河至今流淌,已成为城外旱田灌溉河道,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淤积严重,其各处深度、宽度不一,两侧原河道护堤亦残损严重。原吊桥遗址现已由三条石板拼铺构成单孔石桥,桥长4.00米,宽1.00米,石板厚0.20米。桥之东侧护城河上置一分水桥闸,使河道一侧贯通东城门河道,另一侧河道引水流沿河人海,增强排水功能。南门外两敌台均靠城墙而建。其中东侧敌台基阔8米,深5.70米,残高3.00米,外筑块石,内夯实土、碎石。西侧敌台基阔8.50米,深10.20米,残高2.00米,外筑块石,内夯实土与碎石。

南城墙

城墙长达5 30米,其内外两侧均以块石垒砌,内夯以实土、碎石,保存完整。城墙内外两侧比较陡直,城墙基阔5130—10米,高3 00—6.00米,顶宽5—7米。

西城门

西城门原残损严重,仅存城门两壁墙,其用块石包砌,内夯实土与碎石,门面阔2.35米,通进深8.40米,顶部拱券结构和城楼久毁。2002年,已对顶部拱券结构作恢复性修建。

西护城门(挹仙门)

护城门两壁用块石包砌,内夯以实土和碎石,门面南,面阔2.14米,通进深5.55米。分内外二层拱券门合筑,外层拱券用六条石分三节并联对称砌筑,券顶高3.05米,拱券厚0.60米,券顶距城墙(残)l.20米。内层拱券门用青砖粘白灰并联错缝拱券砌筑,券顶高4.03米,面阔2.80米,券厚1.40米。于二层拱券门之间并横二条石梁,其两端分别拴入城墙体,二石梁合宽0.70米,厚0.35米,距地3.07米,系原门户之顶梁,现门户已毁。

西门护城河、吊桥及敌台

护城河现为城外主要灌溉河道,由于年久失修,河泥淤积严重,河道各处宽度、深度不一,河道两侧护坡堤残损严重。原架设于西门外的吊桥已毁,今为单孔石板桥,西门外北侧敌台构筑严重残损,但遗迹可辨,南侧敌台构筑尚存,其靠城而建,基阔6.80米,深4.80米,残高5.20米,顶宽4.20米。敌台外侧为不规则块石垒砌,内夯实土与碎石。

西城墙

城墙长达5 80米,其内外两壁均以块石垒砌,内夯以实土、碎石,城墙保存较完整,顶部略有残损,其基阔5.50一l1.20米,顶宽4.50—10.0米,残高3.50—6.40米。

北面城墙

北面城墙围绕龙山山腰而建,因历代未予修缮,现残损严重,其倚山而筑,故未设城门、护城门及瓮城。北城墙长约800米,龙山两侧山坡现辟为山园,种植旱作物及林木。城墙残高l一3米不等,墙顶部结构残损严重,但墙基构筑依存。

环城跑马道

跑马道紧靠东、南、西三向城墙内侧,是所城内重要的交通、军事设施,更是城内驻军官员往返于各城门、城楼、瓮城、敌台之间的主干道,其用鹅孵石或块石铺筑而成,地面平整,各段宽度在3—5米之间,现保存完好,明代风貌依旧。位于各段城墙内侧与跑马道之间的是所城的排水道,它是建城时设置的。排水道顺各段城墙跟走向,经各城门、瓮城、护城门向护城河排流,为所城内重要的排水渠道。

蒲壮所城街道

明初建城置米红色花岗岩奠基石为中心点,向东延伸是十字街,经横街转到东城门为东门街,长350米,路宽4—5米;向南延伸到南城门为南门街,长142米,宽4米;向西延伸到西城门为西门街,长183米,宽4米;向北延伸到龙山脚下城隍庙止为仓前街,长149米,宽2—4米。此花岗岩奠基石表面刻划成纵横7条方格线,至今作原地保存。城内街巷围绕“田”字形而设计,整齐排列;街街相贯,巷巷沟通。其它小街巷也在“田”字形方格内再次划分,并向四条街回环扩散,连通中心街,又与环城路一周相接,纵横交织,四通八达,如同贯通全身的血脉,组成了小城内的道路网络。城内布局可供军事化防卫,即使万一失守,或者诱敌深入,作为巷战的迂回余地,守兵可化整为零,内外夹攻,出奇制胜。

巷弄

发祥巷:原名挖肠巷,位于城内东南角,为建城时民工受罚之处,呈“L",长120米,宽2米,西接五显巷,北连张道台巷。

社仓巷:位于城内西南角,东西走向,东接第四巷,西连城墙跑马道,长100米,宽2米。为明代所城后备设施区域。

铁械局巷:位于城内西南角,与社仓巷平行,长110米,宽2米,为所城军需库所在地。

马房巷:位于城内西南角,与铁械局巷平行,长80米,宽2米,为所城养马之处。

水井水沟

水井

水源问题为建城选址条件之一。蒲城地下水位平均在l米左右,建城时开凿有24口井,现大部分水井尚存。座落于城北首龙LU上的西庵有一口井,水深且绿,称之为“蒲门第一泉”。而位于城中十字街边的街心公井,为元代前所筑,水清源长,永不干枯。据传明初建城时特意留置街心,也使这条街为全城最宽,约6米,此井供军民饮用及防火之用,为当时二十四口井之冠,称之为“公井”。蒲壮所城的水井筑法与金乡卫城筑法不同,前者的水井大部分呈圆形,而后者的水井大都呈方形。

水沟

城内地表水由西城墙外渗入,顺街巷形成各条大小水沟,经仕美亭附近向南转向南门街,穿街向东,再转向东北注入文昌阁大水沟,流向为弧形,与南门街形成弓与箭式的搭配,象征坚不可摧之意。城内南北向平行的有二条大水沟,其中每段各长30多米,宽l.7米,深1.6米,逐段设闸储水,以供军民洗涤防火。二大水沟流经东西街时,有二座小桥,东面石桥板九块,西面桥石板八块,象征九经八卦之意。东西桥旁,各设有天灯,传供夜间巡逻士兵和更夫敲梆照明。城内的水系与护城河相通,流出东门外吊桥后汇入蒲江,注入沿浦海口即东海。

蒲壮所城著名人物

蒲门虽处偏僻的半山区,几百年来却是人才辈出。宋代陈桷历事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世,子孙五代都为显宦。明代华一鹏父子,一为广东京卫,一为天津京卫。另有进士及第御前侍卫提督福建军务总兵甘为。清代总兵张琴住此,现故宅尚存。清嘉庆年间华文漪以诗文称世。咸丰年间名伶叶良金以饰演生角闻名温州,人称“蒲门生”。同治年间又有女诗人谢香塘由矾山来嫁当地金姓,早寡,著作有《红馀诗稿》,是当时全县女诗人中的佼佼者。光绪年间有熟悉东南地理的学者金东,著有《形滕存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还出了浙南第一任特委书记、烈士王国桢。清初皇朝为了对郑成功义军进行封锁,下令在当地沿海十里插木为界,进行迁界。蒲门人民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受祸最惨。到康熙九年(1670年)“展界”,让迁界居民回归本土,蒲门居民还不在其列。直到23年后,才恢复“蒲门界外地”。清朝张綦毋诗云:“樵兄渔弟兑开颜,诏下喧传展界宽”,写的就是当时蒲城居民悲喜交集的情景。

更多湖南旅游国内旅游长沙旅游长沙到张家界旅游长沙到凤凰古城旅游长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网!请继续关注与支持(97616旅游网http://www.97616.net/

http://www.97616.net/vjingdian_3481.html

蒲壮所城在哪里?蒲壮所城属于哪个省?蒲壮所城在哪个省?

上一篇:玉苍山
下一篇:苍南炎亭

相关蒲壮所城,蒲壮所城在哪里,蒲壮所城属于哪个省?蒲壮所城在哪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