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97616旅游网 >> 旅游景点 >> 山东旅游景点 >> 阳谷县

阳谷县,阳谷县在哪里,阳谷县在哪个省

    就去旅游网  最近更新:2023-11-18 11:55  浏览次数:

阳谷县在哪里?阳谷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阳谷县在哪个省?

阳谷县旅游,阳谷县在哪里,怎么走?

阳谷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黄河之北,东临大运河,南接河南省。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39公里,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县境北接东昌府区,东邻东阿县,西邻莘县,南与河南省台前县、范县接壤,东南部隔黄河同东平县相望。县委县政府驻侨润街道办事处,北偏东至聊城市驻地45公里,东北至省会济南市150公里。

山东阳谷县东
东阳谷县

阳谷县简介

阳谷县位于山东省西部,属聊城市管辖,处于大开放的东部沿海地区与大开发的西部地区的结合处。现辖10镇5乡3个办事处。总面积10.65万公顷,总人口75万人。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资源充裕,物产丰富。淡水充足,水利条件便利,黄河绕县域东南而过,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途经县境。劳动力资源充足,职业培训成龙配套,师资力量雄厚,是省级涉外劳务输出基地县。主要矿产资源有优质矿泉水、天然气、煤炭和地热等。

农业基础稳固,是山东省主要产粮区之一,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县、食品加工百强县和山东省畜牧强县、放心畜产品基地县。先后有13种农产品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工业经济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现已形成了电缆、化工、塑料制品、蔬菜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等支柱行业,阳谷经济开发区增势强劲,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 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阳谷隋朝置县,古已闻名,人文荟萃,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是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所在地,也是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诞生地。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化积淀深厚。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 、 《金瓶梅》中的许多重点章节故事发生在阳谷,是水浒旅游线和古运河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景区,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八大重点旅游区之一。

交通便利,环境优越。古京杭大运河、京九铁路纵贯全县南北,齐南、聊商、蒙馆三大公路干线和正在建设的德商高速公路在县城交汇,一小时即可进入京深、京福、济青高速,直达济南国际机场和青岛港。全县已建成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缆化的现代化通讯网络,供电、供水、供热、供气设施完备,接待服务设施齐全。备有150MW热电厂,电力充足,价格低廉。

阳谷县历史沿革

春秋时为齐国柯邑。秦置东阿县,治所在今县东境阿城镇,属东郡。

西汉东阿县仍属东郡,为都尉治所。东汉因之。三国魏、西晋属济北国。西晋末县废,北魏复置东阿县,属济北郡。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析东阿县置阳谷县,隶属济州。;取东阿县界阳谷亭为名。大业三年(607)属济北郡。

唐初属河南道济州。唐天宝十三年(754)改属河南道郓州。五代时仍属郓州。

宋景德三年(1006年)阳谷县徙治于孟店(今阳谷镇),属京东西路东平府。金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属山东东平路。明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

清初改属山东省兖州府。雍正八年(1730)改属东平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复属兖州府。

1913年属山东省济西道。1914年改属东临道。1927年废道级建制,直属山东省。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区。1939年9月成立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1940年,改属鲁西行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同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重新调整区划,改属第十九专署。1942年12月,改属第一专署。1947年9月,改属第九专署。 1949年8月,改属平原省聊城专署。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1958年12月15日,阳谷县建制撤销,并入寿张县;1961年7月1日,恢复阳谷县,均仍属聊城专区。1967年专区改称地区,阳谷县改属聊城地区。

1998年3月,聊城地区改为地级聊城市,阳谷县改属聊城市。1995年6月20日,撤销阳谷县石佛乡、定水乡、阎楼乡,设立石佛镇、定水镇、阎楼镇。调整后,阳谷县辖:阳谷镇、定水镇、寿张镇、七级镇、石佛镇、张秋镇、阿城镇、杨庄乡、高庙王乡、金斗营乡、十五里元乡、郭店屯乡、石门宋乡、范海乡、西湖乡、李台乡、四棚乡、大布乡、翟庄乡。1996年10月31日,撤销阳谷县范海乡,设立范海镇。1998年7月28日,撤销阳谷县十五里园乡、李台乡,分别设立十五里园镇、李台镇。2000年6月13日,阳谷县撤销四棚乡,设立四棚镇。

截至2002年12月31日,阳谷县辖11个镇、5个乡。2004年,撤销,设立 侨润街道办事处、博济桥街道办事、狮子楼街道办事处。3个街道办事处。5月31日3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2010年9月6日,郭屯举行撤乡设镇揭牌仪式,2014年1月26日,高庙王举行撤乡设镇揭牌仪式。2014年:阳谷现辖13镇2乡3个办事处,79.48万常住人口,70万亩耕地,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古京杭运河在境内逶迤穿行30余公里,留下了大量遗址遗迹,厚重的运河文化,铸就了阳谷500多年的商业繁荣。

山东阳谷县行政区划

阳谷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13个镇:侨润街道、博济桥街道、狮子楼街道、阎楼镇、阿城镇、七级镇、安乐镇、定水镇、石佛镇、李台镇、寿张镇、十五里园镇、张秋镇、郭屯镇、西湖镇、大布乡、高庙王镇、金斗营乡。 侨润街道地处阳谷县城东北部,是阳谷县新城区的主要区域,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阳谷县属于山东济南省会都市圈城市之一和中原经济区中的山东区域之一。

阳谷县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阳谷县, 地处黄河泛滥平原,平均海拔高度为39.62米,最高点在县西南的金斗营乡子路堤,海拔高程为44.75米,最低点县东北部七级镇郝林村,海拔高程为34.5米,最大高低差10.25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平均坡降为1/6000—1/7000之间。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在境内泛滥,改道,冲决,泥沙淤积,逐渐形成了微度起伏的缓岗、缓平坡地、浅平洼地三种微地貌类型相间的现代平原地形,三种微地貌类型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9.3%、40.9%、9.8%。 土壤:县内土壤共有潮土、盐土、风沙土3个土类,褐土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潮盐4个亚类,86个土种。潮土占土地总面积的68.5%,盐土、风沙土占1.5%。

阳谷县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置县至今已历1411年。建县之初境域较小,仅辖今全境的东南部及中部。先后北部卢县一大部,西北莘县一部,西南武阳(朝城)一部,东部东阿一部划归阳谷。1964年寿张县撤销,金堤北四区各村划归阳谷,在阳谷之境域格局。由于黄河泛滥影响,行政区划变动等因素,现今阳谷境域内有7处曾做过县政府所在地。阿城——徐翼县政府所在地(1947年秋——1949年8月)和张秋——张秋县政府所在地(1941年6月——1947年7月)当代人较熟悉恕不累述。

地貌

河流水系

阳谷县境域以横亘于南境的金堤为界,分属于两个水系及流域。金堤以南为金堤河水系,黄河流域;金堤北为徒骇河水系,海河流域。有黄河、金堤河、小运河、赵王河、羊角河、新金线河、 徒骇河7条河流。黄河流经县东南部,境内长度3.3公里,水量较大,为全县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金堤河流经县南部,境内长37.5公里,为季节性排水河道。因下游排水不畅,雨季时上游客水压力较大,故常于夏秋之间形成洪涝灾害,对两岸农田威胁较大。徒骇河流经县北部,夏秋季水量较大,可灌溉部分农田。小运河、赵王河、羊角河均为发源于本地,北流注入徒骇河的季节性排水河道。新金线河发源于莘县樱桃园,沿阳谷、莘县边界北流注入徒骇河。全县河网密度为0.17公里/平方公里。

土地资源

全县总面积为1064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06532.54公顷,其中耕地46678.78公顷,园地(果园、桑园)2371.16公顷,林地1837.84公顷,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620.40公顷,3级地6.02万公顷,4级地1.14万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3.5%、57.4%和10.9%。另有重度盐碱及沙荒地8592公顷,占8.2%。

气候

阳谷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温季变化明显。春季干旱多风, 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爽间有旱涝,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1995—1999年平均年日地数为2241小时,平均气温13.9℃,略高于1998年—1994年的平均值。日极端最高气温40.0℃,发生在1997年6月23日;日极端最低气温—14.34℃,发生在1998年1月19日。年平均降水523.9毫米,较1988—1994年的平均值偏少43.0毫米。最多年(1998年)695.9毫米,最少年(1997年)408.5毫米。一日取大降水量160.7毫米,发生在1998年8月4日。平均相对湿度为69%,较1998年—1994年平均值偏大3%。年平均无霜期为206天。

阳谷县旅游

景阳冈

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传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 也是龙山文化城遗址所在地。总占地面积33.3公顷,其中水面10公顷。景区内沙丘起伏,莽草丛生,林荫蔽日,一派荒野景象。其主要景点有三碗不过冈酒店、乡民告示处、县衙告示处、山神庙、武松打虎处、石碑、虎啸亭、武松庙、湖心岛、钓鱼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场等20余处。 “武松打虎处”石碑为南宋时期所立。山神庙: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共3间,建在长30米、宽25米、高4米的土台上,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庙内塑有武松打虎造像。庙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景阳冈”石碑,右前方立有著名书法家杨萱庭书写的高3米的 “虎”字碑。虎啸亭:位于景区西部,六角单檐,由徐悲鸿的夫人、书法家廖静文题名。碑林:在山神庙以北。因武松打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故到景阳冈参观旅游的学术界名人大都在此题词、赋诗、作书、绘画。

有关人员整理后,刻石立碑。多年积累,碑林渐成规模,到2001年底,有碑刻46碣。武松庙:在北冈之巅。门匾额“武松庙”为赵朴初所书。园内东亭内为武松打虎处碑,西亭内为新铸大钟。大殿系五开间三进深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为武松塑像,像上悬“勋业昭彰”四字匾。墙内饰有国家一级美术师和民间艺术家合作的多幅木质彩刻壁画。“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伫立在山冈前。由著名画家刘继卣创作。象征着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武松精神。“天下第一虎”石:位于景阳冈南部,传为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的化身。“景阳春晓”石:位于景阳冈南端的一块神奇的巨石,它形体美妙,正看如一“山”字。上刻著名书法家刘艺所书“景阳春晓”四字。2001年,景阳冈被定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唱响“武松故乡”文化品牌,弘扬阳谷精神。打开阳谷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画卷,武松的故事家喻户晓、名扬天下,千百年来,塑造了“正义豪情、勤劳质朴、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阳谷精神。依托“武松故乡”这一名片,阳谷先后建设了景阳冈风景旅游区、狮子楼文化旅游城等景点,联合梁山、郓城和东平共同打造“大水浒旅游文化区”。2008 年阳谷县被山东省旅游局命名为“武松传奇,英雄故里”旅游区,进一步打响了“武松故乡”品牌。2010年5月20日“2010山东阳谷·千年古城·水浒文化旅游节”在阳谷狮子楼旅游城广场开幕。开幕式后,一场文艺演出拉开文化旅游节序幕。举办千年古城·水浒文化旅游节是对外推介阳谷,唱响“千年古城、武松故乡”城市文化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古城区已形成以狮子楼为主的水浒文化旅游区,以紫石街为主的商业步行购物街,以紫汇湖为主的娱乐、休闲、购物园区,千年古城格局初步形成。

东阿故城遗址西汉初---北魏(公元457年),县治延用历时约550年东阿故城遗址在阿城镇西北约3华里,阳谷县城东北方向约50华里。1992年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时这里称柯邑,又称阿邑。秦朝时改称东阿。西汉初置东阿 县。该遗址为东阿县治所。北魏时(457年)县治东移至平阴县东阿镇,后又迁到东平县旧县乡。后经多次黄河水淤埋,成为今貌。如今旧城残垣尚存部分,分南城墙与北城墙。遗址大小轮廊为:东西长2000米左右,南北宽1500米左右。城东南角和西北角保存较好,其他城墙也略高于周围地表。东南角位于王庄村西,长约250米,宽约30米,高约14米(地表以上)地表以下约3米。该段展现了东南转角的情况。土色为暗灰色,偶见海蚌、陶片。资料表明为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堆积层。主墙有明显板筑和棍夯痕迹。北城墙位于于庄村南。该段地表以上高约12米,宽度、土质夯层与南城墙同。遗址中央有一古阿井,为阳谷八景之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经注》、《本草》、《本草纲目》多部著均有记载。汲古阿井之水,用黑驴皮熬制的阿胶为贡胶,名满华夏。

阳谷故城遗址

(史称水没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县治延用历时377年。该遗址虽史志有载,但过去曾有争论。1992年版《阳谷县志》根据大量史料论证,始定位在阿城镇辖区西南隅,景阳岗风景区西三华里的叠路头村附近。介绍该遗址,有必要介绍一下认定该遗址的依据。认定古地名,史界公认有三个要素:1、史乘有载;2、有广泛的民间传说;3、附合史乘和民间口碑的实地方位。《太平寰宇记》卷十三载……至皇朝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河水冲破县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移于上巡镇。《山东通志》(清同治本)载,“水没城”在县城东三十里叠路桥西。《阳谷县志》(清康熙间本)载“水没城在县东三十里叠路桥西”。从史志来看方位记载较明确。

民间对隋代阳谷故城有大量与史志记载相符的传说。县史志办的几位领导曾多次进行过走访。笔者于2007年6月4日去遗址附近村庄采访多人。据张八村白书昌老人讲:“我自小就听老人说村东有个水淹城,阳谷县最早的县城就埋在地下。白书昌还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生产队在农田打井、挖沟、取土农事活动中,多次挖到整座院落的顶部。因淤埋太深,无法细探根底。并挖出过大量碗,碟及生活用具残片。采访马楼、张庄、叠路头村多人,所言与白书昌并无矛盾之处。他们还能描述水没城大致方位为:东起叠路头村东头,西至张八村东,共长约2000米,南起马楼村北往北宽约2000米”。以上我们可知,认定古地名的三要素齐备,印证了阳谷县政府确认隋代阳谷城方位,并立碑于叠路头村西有充分依据。

北宋阳谷故城遗址

(史称上巡镇):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县治延用历时27年。该遗址阳谷政府确认为张秋城坡村,并立方碑为标志。确认北宋阳谷故城——上巡镇具体方位,是2012年阳谷县庆迁治千年活动对阳谷历史续写的浓重一笔。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阳谷县治在上巡镇,国史方志记载明确。由于年代久远,上巡镇在何处,任何史志均未确指。阳谷迁治千年,无法回避上巡镇在何处这一千古疑案。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阳谷人抓住了国史方志留下的蛛丝马迹,寻到了历史的真啼。元和郡县志》:“阳谷县东南至州七十五里”。该书成书于唐朝中期,阳谷县治当然在叠路桥西。州指阳谷归属的郓州治所。其址在今东平县州城镇西十二里。实际距离无误。太平寰宇记》载阳谷县城“在州西北七十里”。该书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

阳谷县移治上巡镇刚二年。此处阳谷县指上巡镇无疑。两相比较距离少了五里。这就说明了上巡镇只可能在“水没城”东或东南方向。否则只会离州治更远,而不会近五里。这也与多处志书所载“去城不远,号新城”基本一致。张秋镇西南三里城坡村,村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古张秋南坡,二说为汉张良后代封邑——张良城南坡。

不管取哪一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城坡之北有一古城镇。笔者幼时去张秋赶集,爷爷,父亲多次指着一个坟头说是张良坟。张良城在张秋及周边广为人知。史界公认贵族坟墓附近必有城镇。古代葬制就近建墓。这一说法为城坡村北有张良城提供了有力佐证。再看张秋得名。张秋得名始于五代。此前叫涨秋,意为秋季涨水。当地人恐水怕水,去水为张,改名张秋。笔者提请注意不要联想大运河。此段运河元末明初开掘。史载有多次朝廷派大臣赴张秋监督治河。北宋仁宗于景德年间亲临张秋巡视河务治理。因此张秋北宋史称景德镇。不过此时张秋镇在今址以西约三里,与传说中的张良城方位重合。笔者大胆推想,张良城——景德镇——上巡镇实为一地。因为古汉语有臣下称皇帝为上一义。皇上巡视之镇,或许为史志记录者对景德镇的讳称吧!综合各方面讯息,笔者指出一下上巡镇大致范围:南起城坡村往北约2000米,东起张秋西街西首至花园村东头。

王陵店寿张旧址

(今寿张镇驻地):明洪武三年(公元1380年)---1964年,县治延用历时584年。寿张镇王陵店位在阳谷县城东南25华里处,南隔金堤河与河南省台前县相邻 (台前全境在寿张撤县前归寿张所辖)。前面提到金大定十九年寿张县从寿张县竹口镇还旧治寿张集。明洪武三年(1370年)寿张集再次被洪水冲毁,寿张县撤销,黄河南划归宿城县(东平县延革而来),黄河北划归阳谷。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寿张县,移治王陵店——今寿张镇驻地南半部至1964年寿张县撤销。王陵店自1380年沿用寿张至今。据清乾隆年间《寿张县志》,寿张县城与今貌略有不同。金堤在民国以前走向为:马庙村往东北经闫堤村、许堤村接阳谷二中东一段金堤,呈西南东北平直走向。寿张城在金堤以南。而寿张南台的金堤为一环绕寿张城南面的一段月堤,又窄又矮。此段金堤1976年后始成今貌。作为寿张县治的寿张城范围只是现寿张镇驻地的南半部,北部为寿张撤销后扩建的。名胜有:王陵官庙、南台、北台。旧有王彦章墓碑(后移梁山县,因梁山县曾经属寿张),张公艺记念祠——百忍堂(移至台前桥北张村)。寿张县治轮廓尚清晰,环绕旧城有环城河及石桥多座。另外寿张县新华书店,烈士祠等保存完好,值得一看。

蚩尤冢

蚩尤冢,在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叶街村东首。基部约50米见方,上部为半球形隆起。1974、1994、2006年分别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冢的高度为7.6米,其中地上部分高4.1米,地下部分高3.5米。最下层2.1米为大汶口文化(兼有少量仰韶文化),中间4米为龙山文化,最上层1.5米为汉朝时期的文化。冢外有一座东南西北方向宽150米、西南东北方向长4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城。《皇览·冢墓志》、《汉书·地理志》、《十之州志》中分别有“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蚩尤旗。其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同”、“寿张蚩尤祠在西北涑上”、“寿张有蚩尤祠”的记载。《元诗选·补遗》中有南宋末期诗人王奕的《九月申屠伯骥同饮寿张蚩尤冢上》诗文一篇。

阳谷民间传说中《古柳树的传说》 与“穷桑”的传说讲的是一个故事;《古历十月初一祭祖节》来自于“民常十月祀蚩尤”,与贵州苗族西部方言的苗年节古历十月初一祭蚩尤是同一日子;当地百姓对牛和狗的崇拜原因与苗族的动物崇拜原因完全一样。据此,经出席2006、2008两届全国蚩尤文化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认定:此冢的文化年代与炎帝、黄帝、蚩尤生活的年代相符,冢外有城,城内有冢,封土高大,位置又在汉时寿张县城(今东平县新湖乡霍庄村)西北方向济水北边,符合历史文献记载的方位和特征。可谓有历史文献记载,有考古资料佐证,有民俗文化支撑。据此该蚩尤冢就是《皇览·冢墓志》中所记载的蚩尤首级冢,阳谷境内三座龙山文化城为东夷之都城,阳谷县曾是上古时期东夷部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冢前纪念碑高4.3米,宽1.2米,厚0.3米。碑文“蚩尤冢”三个大字为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原主任委员、贵州省原省长、贵州省苗学会原会长王朝文先生于2007年5月份题写。纪念碑两侧各有高4.3米的碑亭一座。西侧为“同饮处亭”,亭下立碑,上刻宋王奕《九月申屠伯骥同饮寿张蚩尤冢上》诗文一篇。东侧为“蚩尤冢亭”,亭内碑文为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山东阳谷蚩尤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段宝林先生亲自撰写的《蚩尤赋》。碑前广场南北长30米,东西宽26米,中轴线南侧树蚩尤冢简易牌坊一座,高4.8米,宽4米,立柱和横梁均为40厘米见方的天青石料。冢周围用青砖砌就,古朴典雅,庄严肃穆。2008年11月26日举行了蚩尤冢纪念碑揭幕仪式,由鲁黔领导谢玉堂、杨光林先生为冢碑揭幕,段宝林先生宣读了祭文,出席2008山东阳谷第二届蚩尤文化研讨会的各族同胞进行了公祭大典,苗族青年举行了祭祀演出。

海会寺

海会寺清代古建筑群。坐落于阳谷县阿城镇东南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经乾隆、光绪年间两次扩建续修,形成了殿宇巍峨、楼阁连亘的清代典型古建筑群。为华北五大寺院之一。该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原有殿宇楼阁168间,2001年仅存81间。由大殿、戏楼、碑亭、千佛阁、刘公祠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既自成一体,又与整体结构协调融洽。建筑系采取北方传统的民族形式,砖木结构,飞檐斗拱。寺内尚存有碑刻、石雕、木雕、彩画及康熙手书诗文。现经住持僧人化缘修缮,又重现昔日光彩。

海会寺位于山东省阳谷县城东25公里的阿城镇古运河畔,是华北地区规模较大的寺院之一,由刘公祠、海会寺、运司会馆三部分组成,包括山门、天王殿、千佛殿、钟楼、鼓楼等十余处景点。海慧寺是清代典型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原为元代礼部尚书曹元用的故居,是国家AA级景区。[12]海会寺自古便与智慧、商业和财富有着种种不解之缘,佛教文化、本土传统文化和运河商业文化在此获得完美结合,该寺于2000年举行了大型开光典礼。[12]紫

石街

紫石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北宋庆历年间,阳谷有一个孙姓知县欲筹资重修衙门前商街,老百姓积极响应,争相出资出力,不到一个月,工程竣工。当晚一块紫石从天而降。人们纷纷议论:天降紫石寓意紫气东来,预示着阳谷必将兴盛昌达。于是把这条商业街叫做“紫石街”。后来施耐庵将其写入《水浒传》中,从此紫石街扬名天下。新建成的紫石街位于阳谷古城中心区,由浙商投资1.3亿兴建,街长800米,宽50米,占地56亩,总建筑面积4780平方米,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长的仿宋商业步行街,是阳谷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成果。

迷魂阵

迷魂阵村位于阳谷县城北6公里处,相传为孙膑智斗庞涓的古战场。民间流传,战国时齐魏相争,孙膑为齐国军师,他看中这里是“无魂山”,于是在这个地面上摆了迷魂阵,把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方抽去一方,只剩下七方,庞涓大军来到此地,结果被围困并迷糊住。后来,孙膑在西南角开了个口,放庞涓逃出。到了马陵道口,孙膑在那里也摆个阵,把从这里抽掉的一方加在那里成了九方,也是个迷魂阵。庞涓再次被围,终至兵败自杀。此后,这个村便叫迷魂阵村(今名小迷魂阵村)。千百年来迷魂阵村一直保持着奇特的建筑格局,全村布局由东西并列的两大块分成前后两街。走向从东北向西南又向西北,中间折一个大弯,整个呈牛梭子形。群众说该村有两个家前(向阳面)一个家后(背阴面),前街朝阳,后街朝阴。人们进了迷魂阵村,犹如进迷宫一般。街道斜斜曲曲,无常规方位,房屋则随街道走向而建,斜度不一,定向各异,一条街的两旁都称堂屋(北屋),却正好差90度。村外地块分布围村呈磨齿形,参差错落,当地叫磨齿子地、洋袜子地、牛梭子地。这样,街面、房屋、道路、块块都是斜的,外来人入村,不论空间感(方向感)还是时间感都会产生错觉,南北中有东西,东西中有南北,故而很容易“迷(魂)糊”。

博济桥

博济桥,坐落在阳谷旧城东门外,地处过去阳谷北通东昌、南达寿张、东去张秋的必经之处和交通要道。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据旧县志“桥梁志”记载:“博济桥在东门外,其关厢之半,乃寿张抵东昌南北通衢,岁久洼下。每雨后注水,或至没顶,致令东西张秋之路梗塞不通,其关之居民隔若两泮然。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傅道重命义民董宪章架石桥三空,旁设栏杆以翼之,勒其碣曰博济,改故道于东偏之高阜焉。”

石桥建筑由桥基、桥身两部分组成。虽历经400余年风雨剥蚀,现桥体仍坚固如初,并无陷落与断裂现象。桥上有两排浮雕石栏,下有石砌拱券式桥洞3个。桥身东西长8. 30米,南北宽5.12米。桥栏有望柱十二根,顶端雕有形态各异的狮子,望柱间以石栏板镶嵌,均镌有浮雕图案,甚为可观。石桥在构造上也别具特点,整体石砌,做工细致,手法精巧,造型美观,古朴大方;各部件之间,卯榫相接,严密无间,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博济桥民间称为“石牛拉石车桥”。《阳谷县志》载:“邑有县丞笪公居官清廉,莅任之时,惟一牝牛驾车而来;及解任日,牝生一犊,公谕令仆人留犊于邑,仍驾一牝牛去。后人思其德,因刻其像于博济桥上,至今犹存。”后人将此石刻称为“石牛流芳”,誉为阳谷县城一景,并题诗赞曰:“已驾车牛子母分,犊鸣悲切不堪闻,石桥遗迹今犹在,耆老指谈如见君”。笪公名一顺,明代万历年间任职阳谷县丞。“刻其像于博济桥上”,寄托了人民对清官的赞誉和思念。

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

沙河崖村位于阳谷县城南18华里。在这个村的中心,有一个古朴的农家四合院落。院前有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石碑,上书“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指挥部旧址”,题写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这里,便是晋冀鲁豫野战军渡河指挥部所在地。1999年4月19日,刘邓大军横渡黄河指挥部被列为聊城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立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指挥部纪念馆,迟浩田将军亲笔题写了馆名。馆内收藏了包括当年邓小平赠给房东的军用木箱,刘邓首长曾用过的桌椅、茶具及当时参加渡河作战领导同志的题字、回忆文章等上百件革命历史文物,成为供人们参观、瞻仰,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中国民俗文化村闫庄

闫庄村地处阳谷县阿城镇,全村总人口1200人。2007年,该村被命名为“中国民俗文化村”。2010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10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闫庄村名列其中。闫庄村于清康熙八年建村,距今已有341年的历史,曾是黄河岸边有名的粮棉交易市场,非常繁华。为了传承祖辈艰苦奋斗、勤劳耕耘的宝贵精神,教育启发后人,闫庄村把村民以前用的300多件老农具、生活用具收集整理到一起,细分为30个系列,分别珍藏陈列在14个展厅里,免费接受游客参观。该村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种植环村生态林,完善了村内路、水、电配套设施,开发了东西龙潭、钓鱼台、鸟园等游乐项目。民俗文化和生态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来这里参观旅游的客人。

更多湖南旅游国内旅游长沙旅游长沙到张家界旅游长沙到凤凰古城旅游长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网!请继续关注与支持(97616旅游网http://www.97616.net/

http://www.97616.net/vjingdian_4185.html

阳谷县在哪里?阳谷县属于哪个省?阳谷县在哪个省?

上一篇:阳谷狮子楼
下一篇:景阳冈

相关阳谷县,阳谷县在哪里,阳谷县属于哪个省?阳谷县在哪个省